荷花,又名莲花。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古时吴、越、楚三国(今长江中下游及浙江北部),也就是今天的江浙一带,盛尚采莲之戏。

每逢夏日,荷花盛开,采莲女争相竞舟,采莲湖上。“采莲之戏盛于三国,故并举之。”

《采莲曲》应运而生,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劳动生活情态。

其中尤以王昌龄和李白的诗作,堪称一时瑜亮。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采莲曲二首》

【唐】王昌龄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公元748年(唐玄宗天宝七载)夏,王昌龄被贬龙标;一次城外游玩时,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气氛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采莲女皆美丽动人,如吴越国色、似楚王妃嫔,争芳斗妍,美色纷呈。她们因为要划船竟采,顾不得湖水打湿了衣衫。

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花、月、舟、水,情景交融,无不衬出采莲女之可爱。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女和荷塘完美的融为一体,荷叶和罗裙一色,让人眼花缭乱,芙蓉人面,一样娇俏可爱。

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荷塘中花叶繁茂,人在其中若隐若现。此时,听到歌声,才知道,有人过来了。

清丽自然之感,跃然纸上。

《采莲曲》

【唐】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夏天的若耶溪畔,荷叶田田,芙蓉朵朵,三三两两的采莲女笑语吟吟地采着莲子。

采莲女不知是在挥手还是在故意摆弄,将香袖高举,河面倒映着采莲女精心准备的新妆,最是那一低头的闲花照水,露出她娇羞的神态,腼腆不胜凉风的吹拂,正如“照花前后镜,画面交相映”,人花难辨。

欢声笑语吸引了岸上的游冶郎,那岸上是不知哪家的公子在游荡?三三两两,似隐非隐的在垂杨下。

身边的紫骝马不断嘶叫,身旁的落花纷飞,见了此美景美人,怎能不叫人踟蹰,久久不去,像极了《陌上桑》中的秦罗敷的那句: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岸上游冶郎的徘徊踯躅、不忍离去,越发显得荷花丛中的吴越采莲女的娇艳清纯。

王昌龄与李白的两首《采莲曲》,各有千秋;亦有共同之处。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荷塘中花叶繁茂,美丽的采莲女,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

犹如一幅清新的画作,采莲少女与荷塘融为一体,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情意悠长。

半卷诗词

一首诗、一阕词、一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