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幼年曹操机智警敏
曹操出身官宦世家,《三国志》称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颇有名望,汉桓帝时,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曹操作为富二代、官二代,自然沾染了不少纨绔子弟的作风。曹嵩平时非常忙,所以管束他的重任,便落在了其叔父身上。他叔父总是把曹操的劣行一五一十地汇报给他爹,所以曹操不喜欢这个叔叔,一直筹划怎样报复他。有一天,他在路上远远看见叔父走过来,便装出口歪眼斜的样子,叔父问道:“你怎么了?”曹操哆嗦着说:“我中风了。”叔父赶紧将此事告知曹嵩,可是见了曹操却发现他啥事没有,他还乘机反咬一口说叔父故意说他坏话。曹操小小年纪,就想出这样的办法,往坏处说,叫喜欢搞阴谋,往好处说,叫善于洞察人性的弱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曹操得到桥玄赏识
年轻时期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当时的人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但有一个人不这样看,这个人叫桥玄,桥玄见多识广,对识人有一套本领,他看出曹操表面上放荡不羁,实则有过人的才华。比如说,曹操看似不务正业,静下来时,却能博览群书,特别是对兵法情有独钟。他收罗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家兵法书,专心致志地研读。曹操还细注了《孙子兵法》,并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入书中。有一天,桥玄见到曹操,说了一句令曹操终生难忘的话: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意思是说,天下将大乱,能安邦定国的人大概就是你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桥玄还给了曹操一个建议:“你现在还没有什么名气,应该先去结交许劭。”东汉末年著名人物评论家,少有名节,善于评价,定期举办“月旦评”。
许劭评价曹操
桥玄要曹操去结交许劭,就是想让他通过这位品评大师的推介,以最快的速度捞取名声。曹操果然去拜访许劭了,但他却不是想借此成名,而是想听听品评大师对自己的真实评价。他便采取恫吓、威胁的手段逼问,许劭最后答道:“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第一种说法是说曹操在和平时代是奸贼,在乱世是英雄;第二种说法则说他在和平时代是能臣,在乱世是奸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汉书》一书中说到,曹操听后大喜过望,告辞而去——这时有识之士都已看出东汉气数将尽,乱世将来,所以曹操听许劭说自己将是“乱世之英雄”才会如此开心吧!
确立“成为盖世英雄”的人生目标
桥玄与许劭的话,让曹操立下了人生目标:要成为盖世英雄。曹操二十岁时(公元174年)正式踏上仕途。这一年,他因举孝廉而为郎官。不久后,曹操出任洛阳北部尉,负责首都北部的治安。虽说当时曹操只有二十出头,但很快以雷霆手段闻名京师。
洛阳乃是东汉首都,官宦豪强富商云集,前几任治安官都不敢轻易去触犯豪强,因而首都北部地区治安很差。曹操则在办事厅门口左右两侧各挂十来根五色大棒,有人违法犯禁,不论是谁,只要是他职权内管得着的,一律严办。
图片来源于网络
避曹操如避瘟神
黄巾起义爆发时,曹操以骑都尉的身份,参加了讨伐黄巾军的战争。颍川之役中,在朱儁兵败、皇甫嵩被围的不利情况下,曹操果敢地率领一支军队前往解围,与皇甫嵩里外夹击,大破黄巾军。这是他军事生涯的起点,这一年,曹操三十岁。
由于镇压黄巾起义有功,曹操升迁为济南相。曹操到济南后,连上奏章,竟一口气罢免了八个长吏。在他的铁腕治理下,济南“政教大行,一郡清平”。有人会问,曹操得罪这么多人,难道就不会遭到打击报复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挡人财路,挡人官路,贪官污吏们怎么能喜欢他,但是又因为曹操的背景,一时无法撼动,大家只能想办法把曹操挤出济南,于是曹操被调到东郡当太守。
帝国即将颓败 认真考虑自己前途
与十年前相比,他虽然仍保持昂扬的斗志,但更加成熟老练。这十年是帝国迅速衰落的十年,曹操开始仔细考虑自己的前途,他借口身体有病,不到东郡就任,返回老家谯县。其实曹操并非想远离尘嚣,乱世已来临,哪里有一个地方能躲避呢?他只是蛰伏,身在谯县,眼睛却无时无刻不打量着世界。他知道属于他的时代一定会到来,为做乱世之英雄时刻准备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