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要写徐志摩和林徽因了。
风华正茂的徐志摩
纯真可爱的林徽因
张爱玲在长篇小说《半生缘》里写道:“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很多人将这句话,抄在本子上,贴在心口处,一边大度付出,一边自以为是:对方一定心领神会,会对得起我的爱的。
碰对了人行,碰不对人,就是自作多情一厢情愿了。张爱玲这句话,也不是写爱的洒脱,而是写爱的纠结。因为张写《半生缘》时,已是1951年,和胡兰成分手4年了,骨子里就不相信爱情的她,更加厌弃“爱情”这两个字了。
张爱玲侧影
爱,当然是问值不值的,否则就不符合经济学里的“成本理论”原理,而将爱情虚无化、非人性化了。爱原本就是人性的一部分,这一点,有“情圣”之称的徐志摩,早已心领神会。他曾写道:“被爱的人总是掌灵者,去爱的人反而失魂。在每段真心付出的感情中,总有一个人献祭了灵魂,收获了残忍。”
从结果看,为爱丢了一条命的徐志摩,比张爱玲更惨。张爱玲离开胡兰成时,当时爱情的惯性还没过去,倒贴了30万的稿费,想必后来窘迫时,也是后悔无比的。徐志摩却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爱上林徽因,徐志摩没有怨言,只有心碎
把徐志摩的死,算在林徽因头上,肯定是冤枉的。但说徐的死,与林一点关系没有,也是说不过去的。
志满意得的徐志摩和格外平静的林徽因
尤其是徐林相恋的年月,聪明、机智又“关键时候一定是理性战胜感性”的林徽因,在给徐志摩的信里,有一段话:“我不是那种滥用感情的女子,你若真的能够爱我,就不能给我一个尴尬的位置,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选择。你不能对两个女人都不负责任。”
这段言之凿凿的话,徐志摩信了。可上当了。因为他快速地和张幼仪离婚了,林徽因却回国了,并不久和梁思成订婚了。
有人说,徐志摩带着家庭和单身的林徽因谈恋爱,林要求徐首先恢复单身,是正常的。这当然有道理。所以后来徐志摩毫无怨言,只是心碎。
诗人徐志摩像
其实,爱情中有无“上当”这个说法?都是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的事儿。不过回顾徐志摩和林徽因的交往史,主动权一直牢牢地控制在林徽因手里,徐志摩一开始是有优势的,但没“崩”住,更没控制好,于是由主成奴了。
徐志摩比林徽因大7岁,徐1918年北大毕业后去美国留学,后来崇拜哲学家罗素,又去英国。到了英国,在伦敦认识了林徽因她爸林长民。那时林只有16岁,可徐是个笨蛋,没看出林的寂寞。16岁其实已经不小了,江冬秀嫁给胡适才15岁,林徽因家境殷实,她才不愁嫁。
林徽因1937年抗战初期,刚到长沙心情很不好,给沈从文写信道,当时初到伦敦,爸爸天天去开会,她一个人住一大屋子,外面下着雨,她很无聊,经常一面吃饭,一面用嘴咬着手指头哭。这时候,她总希望生活中有浪漫的事情发生,或是有个人陪她说话。
少女的心事莫名又具体
可这一点,自称对爱情研究颇深的徐志摩却没洞悉到,可见徐对爱情只是“纸上谈兵”。徐志摩追女孩子,犯了大忌,就是一开始不问青红皂白的“往里跳往里掉”,你也不观察观察。虽说真喜欢一个人是无法做到“收放自如”的,但徐这样,也太傻X了。
人傻点儿没事儿,傻X就不好了。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在上海一带金融界是有着相当的实力和地位的。因此和林徽因家也是门当户对的。只是徐当时已娶张幼仪,于是和张的离婚,也是下了大本钱的,儿子不要了,名誉也不要了,还挨了老师梁启超一顿批。梁给徐写信:“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茫如捕风。”说徐志摩这样做能否得到幸福,就像捕捉无形的风一样渺茫。梁也是有私心的。
个性的梁启超
从纯爱情角度讲,徐志摩是值得原谅的,但从其它角度,徐也许就是一个渣男,这也是为后人诟病的主因。
爱情真是不可思议,或者说,是一种宿命
林徽因是肯定爱徐志摩的。何况徐还是林的初恋。
但林在处理感情之事上,多少有些令人匪夷所思。对喜欢自己的男人,尤其是已挑明关系的,却依然和对方做朋友,不仅确信“和前任做好朋友”很爽很给力,而且实际交往中却并不把对方当回事儿,大有“三十儿晚上捡个兔子,有你过年无你过年”的意思。
而徐志摩这种男人,又是“一根筋”。徐志摩是,徐志摩还介绍一个金岳霖来。金比徐有过之无不及。只是没送命。
金岳霖先生
离开英国后的林徽因,回到祖国的怀抱,与梁公子梁思成订婚,并准备一同去美国留学。在这期间,和徐志摩的通信来往,从未间断。徐伤心也好,绝望也罢,但林徽因给徐的感觉,或是徐的自我感觉,是还有希望的。
徐志摩和张幼仪是1922年离婚的,随着林徽因回到北京,徐志摩自然也是跟到北京。时年,徐的才华在京城大放异彩,办起了俱乐部,成立了新诗社,编戏演戏,逢年过节搞年会灯会,吟诗作画,更是他强项。
更仕途上再顺遂近徐志摩,心却是空的,因为林徽因近在咫尺,却是他人的妻。梁思成比林徽因大三岁,也很优秀,是老爸梁启超介绍的。梁思成很乖,林徽因又是人见人爱,所以,他表现积极。两人很快热恋,当时,北海公园新建了座松坡图书馆,梁启超任馆长,梁思成便从父亲那里拿到一把钥匙,也可能是梁启超主动给的,于是,二人浓情独处,独居一室,把话往细里说,把天儿往天上聊。
从婚姻角度讲,似乎林梁更般配
不久,神通广大的徐志摩就找上门去,准备和梁思成“一起竞争”。梁思成非常不爽,每当和林徽因私处一室时,就在门上贴一纸条:“工作中,请勿打扰------”。
徐志摩看着纸条,心里有万千个小刀刃在剜他的心。他只好低着头,悻悻而去。不过他并没有死心。于是写信给林徽因。据说林也是回信的。机会终于又来了一次,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力邀林徽因任翻译,林同意。二人近距离地交往了几天,并一起演了舞台剧给泰戈尔祝寿,林徽因饰演女主角齐特拉,徐志摩饰演爱神玛达那。徐那几天,感觉天又亮了,岐花满路为谁开?为我开。
然后,徐志摩想的是一回事儿,林徽因想的又是另一回事儿,林和梁很快去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去了。这一去,徐才真正感觉到是长久的离别。他苦闷,他借酒浇愁,都只能由他一人承受。一个又一个夜晚,他感觉到还不如死了干净。因为死了,就可以不再想一个人。不再受煎熬。
一生没走出一个“情”字的徐志摩
不过,徐志摩就是徐志摩,他没有选择死,而是选择继续爱。试图用新欢来忘却旧爱。因为谁的新欢不是别人的旧爱。
徐志摩很快爱上了有夫之妇:民国四大美女之一陆小曼。继续战斗,苦追两年,修成正果,1926年,与陆小曼结婚。前女友的老公公,自己的恩师梁启超先生,在婚礼上“很不正经”地发泄了一通:“徐志摩,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据说梁启超早就看上林徽因,想将其许配给自己的儿子。于是,安排。到此,完美。
不过,徐志摩和林徽因的交往,还有续集。毕竟被爱,是不付出什么的,而且滋味,是享受的,林徽因不会轻易放弃。
右一为徐志摩,右二为林徽因,右三为泰戈尔
人没了,爱还在路上
1928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学成归国,正式结婚,同时二人到东北大学任教。当时,张学良在东北大学任校长。其实张校长,不是蔡元培那样,是学识够了、辈分到了,当上校长,而是类似于出资方,是继任父亲张作霖的校长位置。
张学良见林徽因第一眼就蒙了。林大美人的绰约风姿,瞬间将他迷得“喘不过气来”,颠覆了他二十多年对美女的认知。因为他过手的女人虽如过江之鲫,但没有一个是大学教授的。于是张学良也痛苦了,一夜一夜靠安眠药入睡。自己又不会建筑学,再说也不喜欢那玩意儿,怎么办,于是想了一招儿,高薪诚聘林徽因当家庭老师。
曾任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时的张学良
这个张学良和徐志摩是一样的笨。只是笨法不同而已。林徽因一眼就识破了。尽管张学良给林徽因的工资,高得惊人,据说相当于如今的每月12万元,还有“微信红包”、1314520和金银细软。但林徽因是吃过见过的人,不像穷困潦倒的萧红,给点好处就跟你走,很快就辞职不干了。
张学良喜欢瞎说,尤其晚年。张自称非常风流之人,可也都是孤证。他还说陆小曼在和徐志摩搞婚外恋之前,就和一个叫王成志的好上了。也就是说,陆小曼不但婚内出轨了徐志摩,在此之前还出轨了王成志,王成志和徐志摩一样,都是王庚(陆小曼老公)的好朋友。
张学良说,陆小曼后来之所以没和王成志在一起,是因为王成志不是个专一的人,不是朝三暮四,就是干一下子的事。说王成志对陆小曼只是玩玩而已。
陆小曼倩影
张学良又说:“陆小曼后来就嫁给徐志摩了,所以她一看见我就跑。”陆小曼因为害怕张学良说出她的丑事,所以总是躲着张学良,也不让徐志摩见张学良。
其实张的意思是,王成志和他年轻时一样,有喜欢玩儿别人老婆的癖好。意在标榜自己。
好在张学良还没说他和林徽因的事儿。估计是他也自感配不上林大美人儿吧。
林徽因辞职了,回到北平。为了解闷儿,在北总布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搞起了很有“人气”和“名声”的“太太客厅”。当时徐志摩正在清华大学,虽然已娶陆小曼,但老婆还是别人的好,况且林徽因好像是他一辈子也走不出的女人,徐自然也成了太太客厅的常客。
当时北平最引人瞩目的文化沙龙,时人称&34;太太的客厅&34;
陆小曼是个物质女郎、社交皇后,徐志摩一开始觉得挺新鲜,谈恋爱也很来电,但这样的女人娶回家,真是烫手山芋,要钱养啊。而且还有前追后堵,担心戴绿帽子。胡适就和陆小曼走得很近,有证据说二人在信里互吐爱恋、互倾思念,在徐死后,还说要养陆小曼,只要她不和翁瑞午同居,同意与自己一直好着。你看这关系。
徐志摩当时往返北京上海,兼职三所大学教书赚钱,甚至为了提成,在熟人间还做房屋买卖的中介,瓜子二手车赚差价。自然是很累的,但唯一的安慰,大概就是能经常见到林徽因了。
为了省钱,徐志摩不是蹭张学良的飞机(可见张学良说徐志摩不愿意见他是撒谎),就是托关系坐免费的邮政飞机。这能量也是够大的了,在那个年月,这样折腾,不容易啊。
徐志摩爱情关系图
一次,徐志摩回上海前给林徽因和梁思成留了个字条:“定明早六时飞行,此去存亡不卜。”这句话可能当时徐志摩也没有特殊的意思,也可能是觉得活着没啥意思,到手的没劲,有劲的已做了别人的老婆。
没几日,徐志摩在和陆小曼吵了一架后,又赶着参加林徽因的讲座,乘坐了免费的“济南号”邮政班机,在路过济南的时候遇上大雾,撞上了开山,徐和两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我从未爱过你。你除外
有人总结徐志摩的死,陆小曼负三分之一责任,林徽因负三分之一,徐自己负三分之一,剩下那一分是“该”,谁让他作,不和张幼仪好好过,张应该是那一批包办婚姻里无论是长相还是能力都是最出色的(张后来当上了银行总裁)。
端庄、淡定、温和的张幼仪
张幼仪形容她和徐志摩的感情:“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这文学水平,也是不一般啊。
有人说徐志摩完全可以像胡适一样,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既然胡适能把彩旗插到陆小曼头上,徐志摩也可以把彩旗插到江东秀头上。我列个去,这哪儿跟哪儿啊。
在徐的葬礼上,张幼仪、陆小曼和林徽因同时出现。前两者送了挽联,林徽因没送。
张幼仪的中规中矩:“万里快鹏飞,独憾翳云悲失路;一朝惊鹤死,我怜弱息去招魂”。虽被抛弃,但仍悲痛,表达感情不偏不倚,很张幼仪。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还是徐志摩和张幼仪更有夫妻相。离了张的徐,恶梦连连。
陆小曼的自私,想的全是自己:“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感慨不能和你一起死,因为我还有母亲需要照顾(不是徐志摩的母亲,在她的辞典里,没有侍候公婆一说)。
林徽因在徐志摩去世一年后,写了篇《悼志摩》,口气像代表官方发表在《文艺报》上,对徐志摩的人品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批评了他的幼稚和履职不到位、担当不作为、“忠诚意识”树的不牢、为人处世有偏差等问题。
姑且摘取片段,以飨读者。“十一月十九日我们的好朋友,许多人都爱戴的新诗人,徐志摩------”。(差点儿没写伟大的诗人、久经考验的战士)“志摩是个很古怪的人,浪漫固然,但他人格里最精华的却是他对人的同情、和蔼和优容。”(显示徐宽厚的一面)“志摩我的朋友,死本来也不过是一个新的旅程,我们没有到过的,不免过分地怀疑,死不定就比这生苦,”(你死试试)“志摩的最动人的特点,是他那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对他的理想的愚诚,对艺术欣赏的认真,体会情感的切实”(确实没有个人感情色彩)
林徽因始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至于林徽因让丈夫梁思成捡回了一块徐志摩失事飞机残骸挂在自家客厅,有争议。林晚年对儿女们说:“徐志摩当初爱的不是真正的我,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梁从诫也说,“我母亲没有爱过徐志摩”。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病逝。此时,距离徐志摩去世,已有24年。
林徽因活了51岁。徐志摩活了35岁。
情深不寿。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