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相生相克”,论证这条理论的例证之一就是青霉素的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创伤和手术后感染的主要细菌,青霉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在一起,而青霉菌分泌的青霉素及其衍生物却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克星。认识到这点,一家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搜集各种细菌样本以及它们的分泌物,企图再创在青霉素上取得的辉煌。

1953年,一些传教士从Borneo岛(古渤泥岛,加里曼丹岛,现文莱国)为该公司带来一些淤泥样本,生物化学家从里面分离出来了一种全新的细菌——东方链霉菌。

亚马逊淤泥怎么来的?

化学家将东方链霉菌进行繁育,从该菌的培养液中分离出一种结构十分复杂的活性成分。这种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一种引起外伤和手术后感染的主要细菌,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尽管该活性物质结构复杂,提取纯度也仅有百分之八十左右,该公司仍惊喜于这一发现,将其命名为“万古霉素”,并用于人体试验。

人体试验证实万古霉素具有强大的抗革兰氏阳性球菌的活性,但由于纯度不高,万古霉素有着明显的肾毒性,而且还会导致“红人综合症”的快速过敏反应。当时,万古霉素因为杂质多,颜色呈灰暗色,美国人戏称其为“亚马逊河淤泥”。1958年,虽然没有解决万古霉素提纯度不足的问题,该公司仍将万古霉素推向了市场。

青霉素也可以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那具有诸多不良反应的万古霉素有什么优势呢?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大量投入临床使用,到1958年已经过了十多年,金黄色葡萄球菌进化出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头孢菌素等常规抗菌药物耐药的品种。当时,仅有万古霉素可以治疗这种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

该公司向市场推出万古霉素的同时,垄断了产万古霉素的东方链球菌,使万古霉素成为独家生产的药物。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战争的思维还未褪去,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提出了一个设想:将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传播到全世界,一旦发生战争,没有万古霉素的国家负伤的战士病死率要远远大于有万古霉素的国家。

我国自力更生生产的万古霉素

我国的科学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自力更生生产我国的“万古霉素”迫在眉睫。1958年,即万古霉素上市的同一年,中国抗生素研究所成立。1959年,我国科学家李群等人从贵州土壤中发现一株放线菌万-23号,并从其发酵液中提炼出了一种全新的物质。因为技术水平和条件有限,当时研究人员误认为是万古霉素,菌株也被命名为“万-23术”。华北制药通过近十年的研发,终于在1969年将该产品投入批量生产,用于我国临床治疗,并出口到亚非拉地区。

随着科学的进步,研究人员对万古霉素的结构有了更深的了解和鉴定技术,中国科学家发现我国生产的“万古霉素”具有更稳定的结构和更强的抗菌活性。后经质谱、核磁对国产“万古霉素”的分子结构进行研究证实,我国生产的是“去甲万古霉素”,区别是去甲万古霉素比万古霉素的分子结构少了一个甲基,是一种全新的化合物。目前临床上万古霉素的常规剂量为500mg,而去甲万古霉素为400mg,二者在“对付”金黄色葡萄球菌上争奇斗艳。

结语

目前应用层析柱的方法分离和提纯的万古霉素已成为白色晶体,再不是当初的样子。而且随着纯度的提高,万古霉素对肾功能的损害以及过敏反应的发生率都大为降低,但用量过大或输注时间过快仍可能出现肾损害和“红人综合症”的问题,这仍是临床应用万古霉素时需要非常注意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凌大奎,周玉,陈苏.国产“万古霉素”主要成分的结构鉴别[J].药学学报,1986(03):208-212.

2.高德伟,徐立宁.超级细菌:逐步升级的挑战[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1,13(01):4-7.

3.范亚新,郭蓓宁.万古霉素治疗严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药物监测:2020年美国卫生系统药师协会、美国感染病学会、儿童感染性疾病学会和感染病药师学会更新修订的共识指南[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21,21(03):374-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