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界东段,中国称为藏南地区,印度称为阿鲁纳恰尔邦。对这块土地归属的争议与冲突,从新中国建立起到现今已经七十多年,目前还看不到结束的前景。
冷静的思考双方的描述,争议既源于对这个地区主权归属的认知不同,又源于对“麦克马洪线”具体方位的认知差异。
本文将对这些事情做番探讨,供读者一阅。
中国说:藏南地区的主权从来就是中国的
藏南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它北跨喜马拉雅山脉,南到传统习惯线。这里自古就居住着门巴族、珞巴族和僜巴人,他们与藏族同祖、同根、同俗,本来就是同一个民族。只是他们的人数实在太少了,仅形成几十个小小的部落,分散在9万平方公里的高山峡谷地区。人数虽少,但不是无人之地。这就是以门巴族为主的门隅地区,以珞巴族为主的珞瑜地区,和以珞巴族、门巴族、僜人、藏人混居的下察隅地区。
元朝统一西藏以后,当局就在这里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宗”,它相当于内地的“县”。元、明、清以来,在藏南地区先后设置了错那宗、达旺宗、德让宗、打拢宗、申隔宗、隆子宗、地东宗、墨脱宗、嘎朗央宗和桑昂曲宗等,宗“长”大人被称为“宗本”,其行政级别相当于清朝的五品至九品官员。因此,藏南是最早被中国政府管辖的地区。谁最早发现、谁最早管理就属于谁,这是国际法的规定,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1873年,英属印度政府在沿河谷地区的北沿画出了一条行政管辖权的“内线”,禁止英国商人及印度居民越界。这条“内线”的走向与中国所说的“传统习惯线”大致相同,并且“内线”以北的原住民为门巴、珞巴、僜人和藏民,而“内线”以南的原住民为稞人,两者之间语言不同、生活习惯也不相同,双方之间基本没有来往。看来将“传统习惯线”视为边界线,也符合英印政府当时的认知。只是英国殖民的野心,才导致后来的改变。
从中印边界的传统习惯线到麦克马洪线之间的这块土地。现在分别隶属于西藏山南市错那县、隆子县和林芝市墨脱县、察隅县,极少部分隶属于朗县和米林县管辖。这就是历史。
印度说:藏南地区的主权属于它
早在300年前,英国殖民者的铁爪就伸进了印度次大陆。1773年吞并了印度,建立了英属印度殖民政府。1814~1815年又割占尼泊尔南部地区;1824、1852年两次侵略缅甸,兼将阿萨姆。1864~1865年又吞并了不丹的达吉岭和噶伦堡,它一步步靠近西藏。1903年6月,狼真的来了,英印军队以谈判的名义进入西藏的干坝(今岗巴县),12月占领春丕与帕里(今亚东县),次年4月攻占江孜,8月攻入拉萨。
9月7日,西藏地方政府与英印当局签订了城下之约《拉萨条约》,但清廷驻藏大臣拒绝签字。后迫于中国人民的反对和世界舆论的压力,两年后中英重新签约,英国正式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
《拉萨条约》签订6年之后,英印政府又打起了歪主意,它派出了三支“远征队”,分别到门隅、珞渝和察隅河流域进行勘察,直至喜马拉雅山,并考察了它的分水岭所在,意图为正式划界做准备。
1914年,中英藏三方在印度的西姆拉举行会议。英国政府代表、英印殖民政府外交政务秘书威廉?亨利?麦克马洪,与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伦钦夏托拉,在会下私自里商讨中印东段的划界问题。麦克马洪提出一条边界线,画在比例为 1英寸等于8英里的地图上,即1:506880的比例,纸面上1厘米约等于地面上的5. 07公里。并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秘密换文,接受“麦克马洪线”为藏英边界线。
麦克马洪将秘密换文的“麦克马洪线”塞进西姆拉会议条约的草案之中,诱使中央政府代表陈贻范在条约草案和附图上“画行”(即草签)。陈当即声明,正式签约需在接获中央政府命令后方可进行。当时,中央政府电饬陈贻范不承认麦克马洪同伦钦夏托拉秘密签订的一切条约和文牍,并立即声明取消草签。麦克马洪也承认,会议未能使中国政府“正式签字”。
麦克马洪编造的内藏、外藏与印藏边界线示意图
就是这样一个连英国都心虚的划界换文,竟被印度政府视为至宝:1950年印度政府正式宣布麦克马洪线是印度东北部的合法、永久边界线。1951年印军占领达旺并接管达旺地区的行政事务。1954年,印度在争议地区成立了“东北边境特区”。同年出版的印度官方地图上首次把麦克马洪线,从1936年以来的“未标定界”改为“已定边界”。这就是印度自认为它对藏南地区拥有主权的全部依据。
1972年印度将该特区改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1987年2月,印度正又宣布成立“阿鲁纳恰尔邦”,总面积达83,743平方公里,即包括被占的藏南地区,也包括部分阿萨姆的土地。
截止到2004年,阿鲁纳恰尔邦共设置了16个县级行政单位,其中有10个县设在中国境内,有4个县部分土地在中国境内,合计为67560平方公里,约占整个“阿鲁纳恰尔邦”总面积的80%。
阿鲁纳恰尔邦行政区划示意图
如果再加上不丹境内、主权属于中国的墨拉萨丁地区(面积3300平方公里),印度与不丹共占据中国藏南地区70860平方公里的土地。
藏南地区中国行政区划与印度行政区划比较图
最新的发现:西拉姆会议上根本没有“麦克马洪线”
最近百度百科“麦克马洪线”词条中,出现了以下内容:“新发现:麦克马洪线是 1935 年起伪造的:1914 年西姆拉会议上,根本不存在“麦克马洪线”。麦线于 1936 年才首次公开提及,由一批英国和英属印度政府官员以编造历史、销毁证据、出版伪书等不光彩手段伪造出来的,1938 年伪装成旧书“。
其实“有”与“没有”是容易鉴证的,西拉姆会议涉及四个方面,英国政府及英属印度,中国政府及西藏地方政府,这四方均应留有《西拉姆条约》的档案,英国政府及印度的相关档案不足为证,因为我们会认为他们是在“伪造”;中国时任政府的档案被搬到台北去了,台湾当局为啥不站出来举证?西藏地方政府的档案不会丢了吧?
至于中国政府的态度,那更简单,中国政府未在《西拉姆条约》上签字,这一点连麦克马洪本人也公开承认。不管有与没有附件及地图,它都是非法的,没有必要画蛇添足的再去证明附件与地图的真伪。
“双标”是西方国家的通常做法,冲击国会在美国是“暴行”,在香港就是“美丽风景线”,对西藏时任地方政府是否有权签署《西拉姆条约》,他们也会这么看。
西藏和平解放以后,解放军就派工作队进入了藏南地区。1952年6月连有祥率领珞瑜地区工作组进驻白马岗,即是现在的墨脱。但由于当时印军已经进占达旺,且中印关系还不错,解放军就未进入门隅地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中央对藏南地区,当时仍旧沿用西藏地方政府的那套管理体制。
1959年西藏平叛以后,中央随即在藏南地区设置了错那县、墨脱县和察隅县,在与藏南地区接壤的地带设置了隆子县、朗县和米林县。
下边是山南地区的地图,错那、隆子、墨脱和察隅四县清晰可见,两条平行的曲线从西南直至东北,又向东向南,那大概就是“麦克马洪线”了。可惜它画的并不精确,比如墨脱县的“巴阳”“西让”两村,竟画在了“麦线”之南,这可是个严重的差错。
错那县
错那县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东隔西巴霞曲河下游(印度称苏班西里河)与墨脱县相邻,东北以喜马拉雅山为界与隆子县相连,西南与不丹相伴,南边与印度阿萨姆邦相见。其与不丹之间的边界线长55公里,与印度之间的边界线长213公里。
错那县总面积为35191平方公里,中方实控10094平方公里,只占了一个西北角。它在中控区内设了1个镇、5个乡、4个民族乡,其中勒门巴族乡、浪坡乡和卡达乡与印控区相邻。
在错那县境内的印控区共有25097平方公里,印度设置了达旺、西卡门、东卡门、库朗库美,上苏班西里、下苏班西里和帕普派尔县,其中的达旺、西卡、东卡、库朗,上苏班五县分别与勒门巴族乡、浪坡乡和卡达乡相邻,成为双方的边境地带。
1962年10月20日,中印边界反击战的第一战,就发生在现今勒门巴族乡和达旺县之间的克朗节河地区,随后中方又攻占了达旺县、西卡门县,至11月20日,中方收复查库。查库已经接近西卡门县的最南部,也就是接近传统习惯线的地方,其地势海拔高度由4000多米降到不足500米,但仍可高高的俯视更南边的阿萨姆平原。
根据地理学家的理论,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澳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它东西走了1000多公里,但是到了东段,由于受横断山脉造山运动的挤压,从错那县卡达乡的康格多峰起,它转向了东北,经隆子县、米林县,一直到墨脱县甘登乡的南迦巴瓦峰(7782米),然后掉头东南。不过掉头后的山名已经变了,叫岗日嘎布山了。因此,印控区的方位从康格多峰起,一直向东北推进到“德阳拉山口”,向北推进了约110公里。
隆子县
隆子县位于错那县城的东北方向,地跨喜马拉雅山的东、西两边,它的南边是错那县的土地。按理说,它不与印度接壤,不应该是边境县。但实际上那里是错那县的印控区,隆子县也成为边境县。
隆子县总面积为10566平方公里,中方实控8165平方公里。在中控区内下辖2个镇、9个乡,其中的准巴乡、斗玉乡、玉麦乡和扎日乡为边境乡,与印控区的库朗库美、上苏班西里和西桑朗三个县相邻。
边境乡镇玉麦乡,地处高山峡谷,地势北高南低,群山环绕,地形沿河谷呈块状分布,海拔在3500米以上,面积3535平方公里。偌大的面积,当时只有桑杰曲巴一家3口人居住。在1983至1995年长达12年的时间里,他们孤守3535平方公里的玉麦地区。有一年,印军的直升机突然降落玉麦,将印度国旗插上山头,不过面对桑结曲巴的坚守和抗议,印军最终悻悻的溜走。1996年,上级为玉麦委派了一名副乡长(兼医生),山外又搬来一户,才告别了“三人乡”。2017年,玉麦乡通往边境的公路全线贯通,但只能在夏季勉强通行。2019年,边境公路改造为双车道的三级公路。玉麦边境小康村和纽林塘新村先后建成,居民增至67户230多人。他们大部分人是一边放牧、一边守边,军民携手共防,是巩固国家安全的好形式。
米林县
米林县位于隆子县东北,地处喜马拉雅山脉西北面,其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与隆子县和墨脱县接壤。与隆子县相似,按理说米林县更不属于边境县。可是它相邻的隆子县和墨脱县的那部分土地被印度控制,米林县也成为名副其实的边境县。好在边界就在喜马拉雅山,山南面就是错那县、墨脱县。说米林县的印控面积有1325平方公里,朗县的印控面积有1794平方公里,可从地图上看,不像有那么大的面积。
米林县中控区下辖3个镇5个乡,其中卧龙镇、里龙乡、南伊乡、米林镇、羌纳乡和丹娘乡为沿边乡镇。
在尼赫鲁“前进政策”的指令下,印军曾越线向中方推进,1959年4月25侵占了该线以北的朗久,4月28日侵占了塔马墩。而这个塔马墩就位于米林县的里龙乡。
里龙乡位于米林县的西南部,该乡共有57公里长的边境实控线,5个通外山口都有山间小道可走,其中主要山口两个,分别为洛拉和下拉洞嘎拉。印军就是翻过洛拉山口进占塔马墩的。
墨脱县
墨脱县位于西藏东南部,地处雅鲁藏布江的下游, 喜马拉雅东南坡与岗日嘎布山脉西南坡、及丹巴曲河之间,它西接米林县、隆子县和错那县,南与印度交界,东邻察隅县。因隆子县、错那县、察隅县的那部分土地现被印度控制,实际上该县在西南、南方和东南方向,均与印控区相连。
墨脱县总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 ,中方实控约1.2万平方公里。墨脱县中控区下设1个镇,6个乡,1个民族乡。其中的背崩乡、德兴乡、墨脱镇、达木乡和格当乡为沿边乡镇,与印控区的上桑朗县和迪邦山谷县相邻。
与错那县、隆子县地跨喜马拉雅山不同,墨脱县完全位于喜马拉雅山的东南侧,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年均温16℃,年降雨量在2358毫米以上,是西藏最好的地区,号称西藏的“江南”。
墨脱县位于中国第三大河雅鲁藏布江的下游,还有其他的38条河流,年径流量达1400多亿立方米,大小河流均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仅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水能就占到了雅鲁藏布江全部水能的2/3,占全国水能蕴藏量的1/10。
2012年西藏自治区与华能集团签署援藏协议,在墨脱县雅鲁藏布江东岸的一条支流(西工河)上,建设了一座装机容量达5000kw的亚让水电站,保障了墨脱县南部地区的电力供应。这还只是小试牛刀,更大的巨型水电站正在勘测与设计中。
被称作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大拐弯”,起自米林县派镇的崩嘎村,止于墨脱县背崩乡的希让村,全长260多公里,但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仅有35 公里,中间就隔着喜马拉雅山,两地的地势落差有2350米。在这里多年的平均流量为600亿立方,若在两地之间直接挖掘穿山隧道引水而过,让江水穿山后沿着泸公河(西让曲河)再回到雅鲁藏布江,将可在泸公河河谷连续布设六个1000万kw的大型水电站,每个电站利用400米的落差,总装机达6000万kw,相当于2.7个三峡水电站的规模。到那时,墨脱将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水电工业基地。仅凭此点,墨脱就将成为中国的“电力之都”、西藏的工业重镇,一个崭新的旅游城市。
察隅县
察隅县地处横断山脉西段的高山峡谷地带。它的西北部有岗日嘎布山脉,西南部有祁灵公山脉。其西邻墨脱县,南接印度和缅甸,东南为云南的德钦县和贡山县。总面积 31659平方公里,中方实控19200平方公里。中控区下设3个镇、3个乡,其中的上察隅镇、下察隅镇为中印边境乡镇,竹瓦根镇为中缅边境乡镇。
印度设置的上迪邦谷、下迪邦谷和安娇三个县的部分区域,就在察隅县境内,与上察隅镇及下察隅镇为邻。
与错那县、隆子县不同,中央政府对察隅地区的管制强度要远高于它们。清末设的“川滇边务区”,民国初期设的“川边特别行政区”,1939年设的“西康省”,西康省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这些政区都是不同时期用来直接管辖康藏事务的,其中就包含察隅地区。
清末作为川滇边务大臣的赵尔丰,在改土归流时就波及到了察隅地区。察隅的土司竟向英印殖民者求助,试图对抗中央政府。赵尔丰派川军后营管带程风翔率军进驻日玛村(日玛村应在现今的下察隅镇附近),日马村驻守清军40人,吉公村则有500名清军。他们打败了当地的土司武装,随即废除土司制度,设立了杂瑜、科麦两个县。之后向原边民分发护照,并在驻地插上龙旗,即大清帝国的国旗。最远处的龙旗插到了亚必河流入察隅河的河口处, 就在瓦弄以南的门巩村,紧靠中印边境传统习惯线的地方。
清廷在察隅地区的改土归流、设县理政、鼓励农牧行动,也影响到了珞瑜地区,不少珞瑜(墨脱)的土司也跑来投靠,这对巩固边防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军在当地插旗定界,明确边界,保护边境居民,也震慑了英国殖民者。1911年到1912年,英属印度派出的一支“远征队”进入察隅河流域,在“麦尼克赖”,即察隅的门巩村时,发现了中国新树立的龙旗,还有原来树立的龙旗;立有一块用汉文、藏文书写的告示牌,上写“中华帝国川边察隅南界”的字样。但他们仍然沿察隅河溯流而上至瓦弄村,他们发现瓦弄村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并在此处插上了洋旗,但没有再北上。
现在看来,清廷在察隅地区的改土归流设县、插旗定界护边也影响到了麦克马洪线的画定:使一直沿着喜马拉雅山主脊前行的麦克马洪线,到了米林县德阳拉山口时,就离开了继续东北行的喜马拉雅山,先向东南再向东北,直奔祁灵公山而去,再沿祁灵公山山脊弯来弯去南下,在快接近传统习惯线时改向东,在瓦弄村北穿越察隅河,直奔缅甸边界,把人烟较多的区域,包括三分之一的墨脱县土地、三分之二的察隅县土地甩在了麦克马洪线以北。而对于有求于英印政府,希望借力英印对抗中央的西藏地方当局,则毫不含糊的把它管辖的达旺宗、德让宗、打拢宗和申隔宗,全部划在了“麦线”以南。
藏南地区:还有不丹控制的地方
在中国出版的地图上,藏南地区已经不包括“墨拉萨丁”那一块了,它不属于中国的任何县市管辖,完全成了不丹的领土。
墨拉萨丁地区位于达旺以南、塔希冈以东、打拢宗以西,中印传统习惯线以北,总面积约3300平方公里。1949年,印度与不丹签定《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将原属中国的墨拉萨丁转给了不丹,自此,墨拉萨丁成了不丹的领土,好像是与中国无关似的。
中不边界谈判从1984年开始,到现在已经举行了24轮。在谈判中,中方从未对墨拉萨丁提出主权声索,仅是在一些相关文档上介绍该地属于争议地区。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会议即GEF(全球环境基金理事会)会议上,中方反对不丹提交的对萨克顿野生动物保护区拨款的提案,认为该地存在着争议。
在边界谈判中不提,在国际会议上提,中国这是唱的哪出戏!是对印度示威?还是对不丹施压?以图在边界谈判中增加筹码,迫使对方作出更多的让步?对这点我们老百姓就猜不出来了。反正是墨拉萨丁归还中国的可能性极小、极小。
看来,清廷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对保卫中国西南边疆功不可没,可惜因清廷的强力阻拦,他的举动半途而废,否则,藏南就不会是现在的样子。
中印边境反击战之后,解放军按照中央的命令,后撤至 1959 年 11 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20公里以北地区。而印军又重新占领了那些原为中国领土的地区。
在这以后的六十年间,双方大打没有,小打小闹不断,渗透、对峙,一刻也没有消停。这是为什么?双方对麦线具体方位的认知不同,是最直面的原因。
克朗节河地区:印军仍在麦线以北
克节朗河地区位于中印边境东段的西端,它北依拉则拉山、南靠哈东山,东临娘姆江曲,西边接不丹,是一个呈西北、东南走向的高山峡谷地带,因克节朗河流经其间而得名。它长约 12 公里,宽不到 8 公里,总面积约 100 平方公里,有林中草场 68 个。
这里是“麦克马洪线”的起点,最西端的起点。但是,英国人最最初期的画法,“麦克马洪线”的起点却不在这里。
1913 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指派贝利,一位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英军中校),贝利雇了几个挑夫兼做向导,与英属印度测量局的一个测量员摩斯赫德一起,徒步开始了“无护照西藏之行”。他们从印度一侧经现在的印占区丹巴河谷翻越崩崩拉山口,进入墨脱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然后沿着雅鲁藏布江河谷往西走,经现在的隆子县边境扎日后,进入错那县,再经以贝利名字命名的“贝利小道”到达现在的印占区西卡门县首府邦迪拉,后经德让宗北上达旺,经不丹返回印度,行程历时半年。他对这个地区的地理地貌、种族分布、管治现状等,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及探险,绘制了现代标准的地形图,他在地图上画出了一条线,一条供麦克马洪“修改”中印边界时可以参考的“线”。
这条“线”与后来的“麦克马洪线”最大不同点就在于最西端“线”的起点位置。贝利深刻了解到达旺是藏传佛教的圣地之一,西藏地方政府在那里进行了长期的有效的管制,享有对达旺的主权,他把他的“线”画在了达旺以南的西山口分水岭一线。
但贝利的主张却遭到英印陆军参谋部的反对,他们认为应把“线”划到达旺以北,以形成一条无论在地理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有利于印度的边界线。他们还认为,把达旺寺划在线南,有利于用藏传佛教来安抚那些划入印度的门巴、珞巴、稞人和藏民的心绪,使他们更容易地接受印度的统治。
麦克马洪自然接收了陆军参谋部的意见,但由于这些军官并未进行现场勘察,麦克马洪就想当然的画出了一条直线,这条直线既不反映地理地貌,又不反映种族分布,还不反应管治现状,一条在军事上无法操作的线,见下图中的红线。
克朗节河地区“麦线”位置示意图
这条既不以山又不榜水的麦线令印军无所适从,于是印军参谋部的官员就修改了这条线,把它北移到克朗节河北边的拉則拉山主脊。
印军 1959 年在克朗节河南岸修建拉多据点时,就发现地图上这条线画错了,它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但印军参谋部装糊涂,强令前线部队照图执行,这才引发了 1962 年的中印边界反击战。解放军一举收复达旺、邦迪拉,直至传统习惯线附近的查库,后在毛泽东命令下撤退至 1959 年 11 月 7 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 20 公里以北地区,也就是错那县的勒村,在那里建立起边防检查站。
1963 年 5 月 6 日,印军再次占领克节朗河谷东端的沙则据点。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印军在印中边境的军力增强,印度政府重拾尼赫鲁的“前进政策”,为了确保达旺地区的有效防卫,理想的防线当然是再次向北推进到拉则拉山脊。到 1987 初,印军在克节朗河谷恢复设立了 10 余个据点,他们又回到了“麦线”以北的中国领土上。
如继续听任事态发展,印军就将爬上拉则拉山脊。我军只得于 1987 年 4 月重返克节朗河谷,在克节朗河北岸设立了拉丁拉、日廷布、克乃宁、踏瓜登、杜让尚、汪登等6个边防点,控制了克节朗河以北地区,见下图。图中黄线表示麦线所在位置,即印度篡改前的麦线;粉色线表示印度主张的麦线位置,即印度篡改后的麦线。
中国克朗节河地区示意图
现在克节朗河南岸为印方控制,图中的黑色方块表示印军的据点。北岸为中方控制,图中的红五星表示解放军的哨所。克朗节河成为双方的实际控制线。对这一点,双方没有异议。两军虽然长期对峙,但也相安无事。
因此,印军仍在麦克马洪线以北的中方领土上,他们又回到了反击战前的位置。
马及墩朗久地区:我方已推至麦线以南
朗久在藏南是个有名的地方,印军曾于 1959 年 4 月 25 日侵占了这个位于麦线以北的村庄,后被迫撤退。
六十年过去,我军的巡逻线已推进至印军马加据点附近,并于 2020 年 11 月,在中控区内建成了珞瓦新村。
印度新德里电视台新闻网 2021 年 1 月 18 日发表题为《中国在阿鲁纳恰尔邦落成新村,被卫星图像曝光》的文章。文章引用美国卫星图像公司两张图片,说“中国在朗久新建了一个村落,有 101 户人家。新村位于印方称为国界线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约 4.5 公里处“。
印度另有报道说,“中国正在上苏班西里区建设双车道公路,中方这次的基建活动还在持续进行中,如果你沿着(新村)河边的路走,会发现中方已经进入印度至少 60 公里至 70 公里”。
印度的报道也得到中方官网的证实,网上的文章介绍朗久新村说:隆子县扎日乡珞瓦新村搬迁安置点建设项目,“总用地面积 12,389.67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18,014 .08 平方米,其中住宅总面积 14,549.80 平方米,公建总面积 3,464.28 平方米,共 43 栋住宅,为一层到二层的格局”。“届时,将有 98 户 362 人搬迁到这里入住”。
隆子县朗久珞瓦新村
对此类报道,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称:中国从未承认过麦克马洪线的合法性。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珞瓦新村确实位于麦线以南(见下图)。
朗久地区示意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洛瓦新村位于中控区的中部,附近就是解放军的边防连,更南面的 3791 高地,还有解放军的一个前沿哨所,对这个越“线”的中控区,印度也只好“认”了。
西让村地区:我方已控制雅江东岸
西让村位于喜马拉雅山一条支脉的南麓、雅鲁藏布大峡谷之中,雅江的西岸,地东村西南方,距背崩乡政府驻地约 22 公里,距墨脱县驻地约 50 公里。
它是离印控区最近的中国村庄,村东是雅鲁藏布江,村南是雅江的支流泸公河,又叫西让曲,再南边是更巴拉山,翻越更巴拉山口就到了印控区,印军的更仁哨所就建在巴拉山口的下面。
西让村是个门巴族人居住的地方,当初中印两方都来影响群众,争取群众,用以支持己方。还是中方工作队工作到位,帮助村民脱贫解困,取得民心,因地震的影响,光村寨就迁建了三次。如今,西让小康村已经建成,派墨公路也已修好,原来需要翻山越岭攀爬三天的路程,如今行车不到十分钟,就可从穿越喜马拉雅山,因为在那里建成了嘎隆拉隧道,公路紧贴西让村,跨过泸公河桥,已经修到更巴拉山口下。
西让村村南不远处翻山就是印控区,村子东面的一河之隔也是印控区(见下图),偌大的雅鲁藏布江在这里宽不足 100 米,虽然雅江两岸地势险峻,难以攀登,但毕竟是太近了。想想今后几年,国家将在村西泸公河上建设巨型的墨脱水电站,距印控区这么近还是存在安全问题。
好在我边防部队在这里把印军挤退了十几公里(见下图),使泸公河注入雅江的河口地带完全控制在中方手中。
中国西让村所在地示意图
娘姆错地区:两军还在拉锯
娘姆错地区位于墨脱县城驻地以南约 150 公里处,距西工河不太远的地方,其平面像一头单峰的骆驼,面积约 230 多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印双方实际控制区争议最大的一块地方。因这个区域内有个娘姆错湖,故名娘姆错地区(见下图)。
娘姆错地区示意图
娘姆错地区是由两条“线”围绕而成。北边的“线”为印度目前所主张的“麦线’,在上图中称为“印度版麦线”。南边的“线”为印度篡改前的“麦线”,在上图中所称的“502 麦线”,中国政府虽然也认为这个“502 麦线”是非法的,但在实务中仍将它作为控制线的一个标识。
在这个区域内,印方目前主要是使用直升机巡逻,每周一次飞入娘姆错地区进行空中巡逻。十几年前,还曾有印军士兵翻过北线上的扎布拉山口,进入中方控制区殴打我方的边民,拆除我方设施的现象。
为什么要进行空中巡逻,就是因为娘姆错地区到处是沼泽草地,环境恶劣,行走不易,补给困难。用直升机巡逻固然是好,但这并不能完全的控制地面,更谈不上占据。
中方的巡逻是步行,穿越沼泽草地,直至娘姆错地区南界的“502 麦线”。虽然直线距离不过十几公里,却要走上一整天,其辛苦、劳累与艰险可想而知,但中方同样不能控制这个地区。
媒体上报道的双方巡逻“斗法”的事,就发生在这个地区。墨脱当地的边民,在草地沼泽中用树木铺成了很多木桥和木板,为中方部队的巡逻提供了方便,同时也造福于前来贡堆神山转经的藏民。
当然,这里也有印度边防部队的足迹。其中在一处木桩上就挂着一张红山羊的羊皮,上有多个弹孔。红山羊又叫赤斑羚,在中国属于被保护的动物,中国境内是不允许捕猎它的。
在一片草甸湿地的深处,有块石头露出地面,上有红色油漆写的“中国”二字,不用问这是中方巡逻队的杰作。石头上还残留着绿色油漆的痕迹,那是印方巡逻队用英文写的“India” 。只是中方巡逻队来后,立即涂掉英文,再写上“中国”两字……这样的斗法年复一年,年年如此。
中方的国土标识
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双方都在这一地区进行巡逻,巡逻中多次发生相撞与对峙,互相争夺控制权,但谁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控制权,只能是拉锯战。
中印双方之间的实控争议区有好多块,小的几个平方公里,大的几十、几百个平方公里,多是人迹罕见的地方,在那里没有明显的地理标识,或根本就无法识别“麦线”存在于什么地方。
或者像某报所说:陆地边防巡逻的意义就在于到达某片领土,宣示主权的存在。那里没有界碑,有的只是脚印,是本方的脚印。
只有在争议区内修筑道路,构筑建筑物,建设新村,以至派人驻守等,方能实质性的彰显主权的存在。
不过,相对于藏南地区被占七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各个争议区的面积还是太小了。但那七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一时半会收不回来的,但争议区的面积却存在着扩大的可能性,说不定最终双方会以实际控线作为划界的依据。
收复藏南还是有希望
下图是取自网上的一张图,不知哪位“大咖”在“传统习惯线”和“麦线”之间,又画出了第三条线“黄线”,还写明“黄线”是“可能达成的协议线”。
从图上可以明显的看出:达旺画在了黄线以北,隆子县准巴乡南部、米林县里龙乡南部各有一块地画在了黄线以北,墨脱县南部、察隅县西部和南部有更大的一块地画在了黄线以北,画在黄线以北的土地约达 2.2 万平方公里。可能是受中俄黑瞎子岛划界的影响吧,这位“大咖”把约三分之一的藏南土地“画”了回来。
藏南地区划界猜想
回想 1960 年中国高层访问印度时,曾提出“以东换西”的划界方案,但被尼赫鲁政府坚决的拒绝了。当年若真成交,那我们或许早就对藏南说再见了。
我们是否应该感谢尼赫鲁,是他为我们部分收回,甚至全部收回藏南地区留下了大大的希望。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