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专项附加扣除?

专项附加扣除是指在个人所得税征收过程中,为了保证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减轻其经济负担,对税前收入分项予以扣除的政策。2019年1月1日起,我国新个税法正式实施,取消了原有的“五险一金”等税前扣除项目,改为实行更具弹性、更符合个人需求的专项附加扣除。

专项附加扣除的具体扣除额度

专项附加扣除的具体扣除额度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租金、赡养老人、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和财产租赁等八项。其中,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每项不超过12000元,住房租金、赡养老人每项不超过24000元,住房贷款利息每项不超过100000元,住房租金和财产租赁每项不超过12000元。

如何享受专项附加扣除?

个人可以在纳税时通过填写专项附加扣除申请表,在税前享受相应的扣除额度。需要注意的是,每年只能选择一项扣除,如果同时符合多项扣除条件,则需要选择扣除额度最高的一项。

专项附加扣除对减税效果的影响

专项附加扣除对个人所得税的减税效果很明显。据统计,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20000元以下的纳税人,实行新个税法后,绝大部分都能享受到减税优惠。例如,月收入5000元的纳税人,假设有一位子女在校学习,依法可享受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那么的确可以减轻不少税收的负担。

专项附加扣除的意义

专项附加扣除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减轻个人经济负担,而且还增强了个人纳税意识和国家公民责任感。同时,对于企业来说,通过花费一定的专项附加扣除费用,可以积极回报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员工福利。

专项附加扣除还存在的问题

当前专项附加扣除政策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于大多数单位员工来说,“五险一金”和住房公积金是必须的缴纳项目,但这些项目并未列入扣除清单之中,导致实际获得的减税效果不如预期,给广大员工造成一定困扰。此外,目前专项附加扣除政策的执行细则还需要补充完善。

结语

总体来说,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对于大多数个人所得税纳税人而言,是一项利好政策,可以帮助个人减轻税收负担,提高生活品质。但同时也需要政府加紧完善相关政策细节,满足人民对于公平税收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