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

在春秋时期,楚国剧变,厉王继位,但他不受叔向的劝谏,偏听偏信言官谭咎,大肆弭谤忤逆。这时候,一位大臣召公,毅然站出来为国家忠言逆耳。

一 王权失范,国家陷入危局

春秋时期的楚国极为强盛,而当强盛给人带来坏处的时候,往往是滋生内耗,因为强大的势力链会引起内哄,不同的权力会上演强权斗争。恰好这种情况发生在楚国,王权的失范,国家陷入了危局。

在这个时候,言官谭咎开始发挥其作用,他不是以言官的姿态体现自己,而是以一种骄矜自大的姿态出现在王宫之中,刻意挑起摩擦矛盾。他依仗自己的才华和口才,一次次将王室之间的矛盾激发到了极致。他说几句话,个个附和,不识其真伪,以至于说错都不敢批评谭咎的曲解。这种短视的决策,使得国家有了最恶劣的严重危机。

二 召公忠言逆耳,引得众人佩服

厉王继位后,召公一直颇为不满。他马上上书,指出谭咎的严重错误行为。他说:“你高抬言官而低视贤臣,赤裸裸的压制了忠良之声,等于是在压制国家的发展,你的行为会直接导致整个国家的灭亡。” 这番话说到了厉王心窝里,他不由地心中踌躇,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思路和路线。

召公的话太忠!言辞中没有任何的包容和姑息,他强调忠的本质。即使是王权,他仍然不能够摆脱忠臣的刁难和依仗。他让王权面对句句真话,从而在不断的反思中得到了健康的成长,也为王权制定了一条新路。这才是召公真正的本意。

三 以忠言劝谏为荣,以妄动祸乱为耻

面对着召公的忠告,厉王终于觉醒了。他意识到谭咎不是他的朋友,他的蛊惑令国难入境,首先他厉王,都遭受了他的捆死,所以他坚定地推翻谭咎的势力,积极地拥护召公。他重新启用了叔向,任用各位工匠和医生,给予他们原本应有的奖赏和待遇。厉王一直将召公推崇为忠臣,忠言家,称为“一代忠臣”。而谭咎则成了历史的笑柄,被人们所唾骂。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大臣,无论其身处何时何地,都应该保持奉献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无私的付出,坚定的信念,以及忠言逆耳的勇气。 一个臣子,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坚守初心和职责,又怎么能在国家的风雨中成为一名忠臣呢?

忠言逆耳尚可以荣;妄动祸乱唯有耻。这是每位朝廷大臣都应该铭记于心的话语。只要是对国家和社会有利的言辞,就应该坚定不移地去说,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样,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下一个召公,为国家的繁荣做出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