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表

二十四节气,即我国古代所规定的天文、气象学术术语,是根据太阳到达黄经0度、15度、30度、45度、60度、75度、90度、105度、120度、135度、150度、165度、180度、195度、210度、225度、240度、255度、270度、285度、300度、315度、330度和345度时,对大气现象产生重要影响的时刻。

立春

立春,又称“半春”,在每年的2月3日或4日。这一天阳光偏东,寒气潜踪,万物萌芽。立春,表示春天正式来临,我国自古即有庆贺立春的习俗,如吃春饼、踩春秧、立春节等。

雨水

雨水,又称二十四节气之一。雨水一般在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我国古代把雨水看作春天降雨的开始,过了这个节气,天气逐渐变暖,进入春季的早期。

惊蛰

惊蛰,又称“启蛰”。在每年的3月5日、6日或7日。惊蛰表示春雨渐生,天气开始变暖,同时也表示春季脏腑、经脉、气血、神志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春分

春分,是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在这一天,地球公转所在平面与地球自转轴所在平面平行,昼夜几乎相等、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4个节气,表示春天进一步到来,从这一天起,百花开始盛开。

清明

清明,一般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这个节气时节正值春暖花开,大地回春之际,也是我国传统的“踏青”节日,祭祖扫墓,表达尊崇祖先和缅怀逝者的思念之情。

谷雨

谷雨,一般在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谷雨意味着春季农作物进入了重要的生育期,是日后农民收获好坏的重要决定之一。

立夏

立夏,一般在每年的5月5日或6日。这个节气表示夏季正式到来,在北方,立夏节气一到,就要开始夏种,亦称为“夏耕”;在南方,立夏后是吃“清明果”的传统,这个时期各地都有用桑、黄酒、鱼、糕、饼、蜜等食品做成的清明果。

小满

小满,一般在每年的5月20日或21日。小满表示农作物开始进入灌溉、施肥的时期,各地也有晒五谷、晒太阳等习俗。

芒种

芒种,一般在每年的6月5日或6日。芒种意味着农民们开始进行了夏季耕作,也是一年中预示着收获在即的节气。同时也意味着气温逐渐升高,高温、多雨和高湿的天气会来袭,农民们要开始防范旱涝等灾害。

夏至

夏至,一般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夏至表示夏季进入酷暑时期,同时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节气。

小暑

小暑,一般在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在小暑之时,太阳位于黄经105度,表示小暑后气温达到高峰,天气热浪开始来袭,要开始注意防暑降温。

大暑

大暑,一般在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大暑是夏季最热的节气,表示这个时候的气温已经达到了最高峰,这个时期除了要注意健康饮食外,还要注意防汛和防旱等自然灾害。

立秋

立秋,一般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秋天是收割的季节,立秋时节正是秋季到来的节气,也是農民朋友的传统“秋耕”开始的节气。

处暑

处暑,一般在每年的8月22日或23日。此时天气正处于炎热之中,太阳位于黄经150度,表示要开始进入尾炎时期,此时要格外注意饮食和身体健康,避免中暑和很多相对于身体不好的食物。

白露

白露,一般在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白露时节天气渐凉,露气渐重,意味着已进入秋季,这个时期要注意劳逸结合,调养身体,避免感冒。

秋分

秋分,一般在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秋分表示白昼与黑夜持平,是秋天的中气,这个时期正是秋高气爽,早晚渐凉之时,也是一年中收获的季节。

寒露

寒露,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寒露时节,天气转凉,寒意渐浓,露水渐重,农作物也将进入逐渐成熟的时期,同时也是预防感冒的关键时期。

霜降

霜降,一般在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此时天气彻底转凉,降温明显,晚霜出现,这个时期人们要注意保暖,防寒保温措施要加强。

立冬

立冬,一般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天正式到来之际,气温开始降低,这个时候要开始注意预防冷病和加强锻炼身体。

小雪

小雪,一般在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雪花飘飘,天寒地冻,人们要开始注意保暖和防寒,同时也是一年中的第一个雪季节气。

大雪

大雪,一般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这是每年秋季末至冬季初的时间,冬天的大雪预示着很快就要到来,人们要加强防寒,劳逸结合,调整心态,注意健康。

冬至

冬至,一般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这个时刻也是一年中夜晚最长、白天最短的节气,表示冬天来临,随之而来的就是寒冷,在冬至之际,人们要增强体质,保健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