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
唐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在前面的文章《黄鹤楼之战》中我们已经介绍了关于黄鹤楼引起的一场千年公案,并且也介绍了传言中所谓的李白为了赶超崔颢的《黄鹤楼》而作《鹦鹉洲》和《登金陵凤凰台》的故事,更是将三首作品做了比较。今天,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李白这首《登金陵凤凰台》。
【格式】七言律诗
【名句】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基调】怀古伤情
【年龄】不详
【译文】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注释】
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
江:长江。
吴宫:三国孙吴建都金陵所筑的宫殿。
幽径:僻静的小路。
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衣冠:一说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衣冠是指士大夫的穿戴,借指指当时豪门世族、士大夫、官绅。
成古丘:成为一个丘壑了。
三山:山名,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二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一作“一水”。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因江水外移,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水西门外。
浮云能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浮云:一语双关,既指诗人西北望长安所见实景,又比喻皇帝身边拔弄是非、蒙蔽皇帝的奸邪小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年限和背景不详,一说是天宝六载(公元747年,李白47岁)诗人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一说是李白游览黄鹤楼,并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写的,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一争高下。
【考点】
考点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考点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考点3:结合颔联分析,诗中的“凤去台空”有什么意味?答案:作者用凤凰的飞去象征六朝的繁华不复存在,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三、四句是说吴国昔时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了坟墓,这是对凤去台空之意的进一步书写。
【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是一首怀古抒情诗,是李白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诗人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起兴,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金陵为六朝古都,诗人登上凤凰台,观赏壮美的长江,凭吊历史、感慨当今,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惟有眼前的自然美景是永恒不变的。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抒发了有志难酬的感慨。
首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首联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开头就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是金陵城西南角的一座小山,据说南朝刘宋元嘉十六年,有三只五色斑斓的像孔雀的神鸟飞到山间,叫声清脆,旁边还有百鸟云集,所以当时人都说是凤凰。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所以人们就把这座无名小山命名为“凤凰山”,上面又搭了个台子,就叫“凤凰台”。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我们之前也说过,金陵可不是一般的城市啊,那是六朝古都,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江山易主,人事代谢,只有台下江水依旧滚滚东流,令人感慨!一种深沉的沧桑之感油然而生。
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颔联写的是两个朝代的兴衰,也是对首联“凤去台空”的进一步阐述:三国时的吴国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对于“晋代衣冠成古丘”中的“衣冠”,解释有两种,一种解释是指东晋著名学者、著名风水专家郭璞的衣冠冢,另一种解释是说“衣冠”是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当时豪门世族、士大夫、官绅。个人更倾向于第二种解释,这样解释似乎代表了魏晋风流,显得意境更加开阔:“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对于这一点说法,仁者见仁啊)
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颈联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从凤凰台上极目远眺,远处三山渺渺茫茫、若隐若现,和青天连在一起,仿佛有一半已经落在了青天之外,那再往下看,白鹭洲横截于长江之中,把滚滚江流分成两道白练。 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三山”其实是三座彼此相连的小山,在金陵城西南的长江边上,离金陵城有五十多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
颈联这两句诗气势磅礴、构思巧妙、对仗精工,佳句天成:(1)对仗工整:“三山”对“二水”,数字相,“青天”对“白鹭”,颜色相对,“半落”对“中分”,动作相对。(2)气势雄壮:“三山”说白了就是三座小山丘,“白鹭洲”其实也只是江中一个小小的沙洲,但在李白笔下,三山和青天融为一体,白鹭洲又把长江劈为两半,景象壮丽气象浑雄,不仅有山水的自然力量,更有“诗仙”李白的精神力量!
颔联是“昔日景象”——金陵城里“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颈联是“今日风光”——金陵城外是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尾联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太阳是帝王的象征。西汉政治家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一腔深深的忧国之愁意寓言外。
唐朝的怀古诗,金陵是一大类,金陵金粉斑驳的形象,到刘禹锡、杜牧的时候已经定格了。那围绕着金陵这种不生今夕的感慨,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或者说开始明显起来的呢?其实最早的成功之作,就是李白首《登金陵凤凰台》。可以说,在金陵怀古这样一个大主题上,李白是有开创之功的。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1)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厚之气。气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从先秦时代起就被广泛运用。随着魏晋时期的曹丕以气论文,气也就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在许多的艺术门类里加以运用。虽然,论者对气的理解、认识不完全相同,但对所含蕴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与艺术情调,又都一致认同。《登金陵凤凰台》中明显地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超然物外,挥洒自如。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阔大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就像透过“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2)其次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李白强调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传他的以自然为中心的“物我为一”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揭露历史上的统治神话。因为从古而来,几乎所有的统治者他们都宣扬自己的世代永存与精神不灭,并且还把这样一种模式灌输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使人深信不疑。但是,李白则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即或是极为强有力的统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然而他终归也要“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风·秦王扫六合》),烟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李白看来,宇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一切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会烟消云散;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另外,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