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叁叔

编辑|胡叁叔

前言

《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影片引发了一场关于“哪吒”角色的全新思考。本片讲述的是哪吒他从一开始就被称为“恶魔”。

在世人对他的歧视中,他终于放弃了自我,最后在父母与师傅的关爱与激励下,成为了一位“不认命”,活出自己的男子汉。

在这部电影中,小哪吒是个为非作歹的孩子,是个很有问题的孩子。在影片中,我们用“爱”和“欣赏”来改变“小哪吒”,从而给我们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小哪吒”。

问题儿童及其误解

问题儿童是一类非常常见的孩子,一般是指那些道德上有很大瑕疵并时常出现的孩子,他们的特点是:纪律性差、逆反性强、喜欢搞恶作剧、与长辈顶撞、不服从纪律、自制力差。

之所以会产生问题行为,有可能是因为心理上的缺陷,也有可能是因为好奇,也有可能是因为受到过严重的精神伤害。

问题孩子的坏习惯常常是重复的,当孩子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偶尔发生一两次,但是通过自己的反思和父母的教育已经纠正过来的时候,就不能简单地将孩子归为“问题儿童”了。

与此同时,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具有很大的严重性和破坏性,不能将任何不满足父母期望的行为都视为问题行为。

由于孩子是一个成长中的个体,因此他们产生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行为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他们不对别人或者对社会造成伤害,那么他们就不能将“问题制造者”单纯地视为问题孩子。

幼儿存在的问题不仅表现在行为上,而且还表现在心理、学习和能力上。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应该以“多元智力”的观点来看待孩子。更不要说,由于孩子有天生的智力障碍,就将其视为“问题孩子”。

问题儿童是指在心理上、道德上产生与社会准则不符的变化,并且将其表现为频繁地损害别人的权益和社会秩序的恶劣行为的孩子。

标签:问题儿童产生的触发器

标记理论的中心论点是,偏离是一种社会性交互作用的结果。一个人并非生来就是出格的,他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经过出格与界定出格的人的交往,从而逐步被排除出正常的人。

“偏差”是一个团体中的一个人,他的想法和行动违背了他的团体中的准则。标记理论指出,标记出轨是个体发生偏差的一个关键因素。

根据标签理论,问题儿童的问题行为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会发生的,它是在与外界交互的时候,被他人给了消极的标签,从而产生了被排斥于正常人之外的心理,从而导致了反常的行为。

这就是“标记说”。陈塘关中,从小哪吒一出世,便被世人冠以“妖怪”之名,他原本是一个天真的小孩,他带着喜悦之情到了外界,但得到的只是众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躲避。

在他把唯一肯陪他一起玩的小妹,从妖族手中解救出来后,被人误会成是他把小妹带走了。谁都知道,这孩子是个问题孩子。

由于人们对他的理解,给他打上了消极的烙印,使得他成为一个孤独的人,被人们所排斥。

于是,他对所有人都充满了仇恨和反感,从而萌生了复仇的念头,从而导致了他的出轨。这表明,标记是哪吒出现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人们变成越轨者并持续作为越轨者的过程中,被贴上越轨者的标签是一个关键因素。在没有外部阻力的情况下,个人偶尔发生的偏离可以通过自身的自我评判逐渐消失。

但是,当一个人被冠以“越轨者”的名号时,哪怕是无心之举,也会受到别人消极评价的深刻影响。

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脱离了一个普通的团体,那么他就会受到身边其他人的冷落和排挤,从而更有可能出现偏差。

越轨者在别人心中已经有了固定的形象,无论对方做什么,都很难联想到以前的表现。

但是,被贴标签者很难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改变,因此会持续地产生被别人否定的失落感,从而让他们对被别人所定义的角色有了更多的认可,并继续扮演着与之对应的角色。

“你们说我是妖怪,我就做个妖怪给你们看!”他一直想要逃离自己的家园,威逼利诱,逗逗小孩子,和自己的师傅开玩笑,最终,他成为了所有人心目中的自己。别人的看法会对哪吒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哪吒也是无可奈何。

赏识:问题儿童成长的转化器

欣赏是一种以人文精神为基础,对问题孩子进行改造的方式范式。以人为本,以孩子为中心;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人。

孩子总是在成长和改变,我们应该以发展性的观点来对待他们。赞赏就是要把人放在第一位,要尊重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要根据孩子的真实需求,对孩子要有充分的信任和了解,认可并认可孩子,用一种关爱的态度来看待孩子,给孩子充足的耐心。

并用鼓励、表扬等方式,去激发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具有的最大潜力,提高孩子的自信,促使孩子们产生正面的自我认知。对困难学生进行“感性认识”,可以为他们的“感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这部影片中,申公豹和龙族都受到了歧视,他们都是妖族,从来没有被人承认过。偏见会对人们产生巨大的影响,就像影片里说的: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凭你怎样努力都休想搬动。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标签对人类造成的精神伤害是无法衡量的。贴上这些标签,只会吸引别人对不良孩子的关注,却会让别人对不良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

在孩子所扮演的许多角色中,一定会有一个典型的人物,在其他人眼中,他就具备了那个人物应该具备的一切特点。

孩子们自己则会接纳他,并根据他的意愿行事。如果被定义为消极的,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会有很大的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发挥“欣赏”的作用,做到“以人为本”,克服“标签”的影响。

首先要把握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以一个公正的眼光来对待问题幼儿。

其次,我们不应该把问题孩子的表现作为他们的重要特点,而应该运用多元智力的观点去审视他们,并注意到他们的优点。

最终,要对孩子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作出精确的判定,并作出正确和及时的介入,由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所以不能让自己的眼睛被成见所迷惑,要根据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

在民众误会哪吒抢夺女童,辱骂并用棍棒殴打其家人时,他的双亲见证了哪吒的“恶行”,非但没有责备,反而信任了他,并且秘密地查明了事情的真相,最终证明了哪吒的冤屈。

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父亲母亲对他的尊敬和信赖,让他最后能够与人民和好,并以一己之力挽救人民

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互相的,每个人都是拥有尊严的独立个体,他们都希望获得别人和社会的尊重与信任,而哪吒同样也是这样,失去尊重和信任是哪吒出现一系列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对待问题孩子的时候,教师应该采取一种主动的态度,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站在他们的立场去了解和接纳他们。

其次,要理解孩子的性格,不能强迫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要保护好学生的自我,尊重学生的个性,以此为依据,形成对学生的信赖,指导学生向正确方向转变。

这便是哪吒,他渴望得到认可,因此才会刻苦修炼,修炼出一门神通,大显神威,大杀四方,震慑四方。

然而,在他将自己的小妹从海夜叉手中解救出来后,换来的是“烧毁村庄,绑架孩童,殴打百姓”的误解。

于是,他干脆假装无所谓,给自己想了一首“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的打油诗。事实上,他的冷漠只是一种戒备或者是一种自卫,在他的内心深处,隐藏着一种无力与自卑。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像哪吒这样的孩子,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最终都会变得很低落。

因此,教师应善于运用欣赏观念,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认可,从而消除幼儿的自卑感。

首先,要充分发掘困难学生的优点,多加表扬,以缓解他们的自卑感,树立他们的自我认知,提高他们的自信。

其次,要对幼儿进行精心的教育,对幼儿的负面情绪进行耐心的引导,给予幼儿正面的激励和提示,强调幼儿自身的价值。

最后,要对孩子们进行教育,让孩子们不要对其他人的看法过于关心,因为他们眼中的自己并不是他们真实的自己,要让孩子们学会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和定义,就像哪吒父亲对他说的那样:“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

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做他们自己,他们的发展就会有很大的潜力。哪吒的老师是个很开朗的人,他以教育为己任,创造了一个美丽的世界来激励他的学习。

至于敖丙的师傅申公豹,则是对其不满,对其严厉教导,更是灌输了一种“为了出人头地,不惜一切代价”的思想。

这位敖丙的师父,自然是疼爱他的,否则,就不会有当年的龙王,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惜动用了自己的万龙甲,也不会有申公豹对他倾囊相授,希望他能有一番作为。

但这份感情实在是太过沉重,所以他不得不背负,也可以说,他就像一个被利用的对象,最终的结局就是,他更改了自己的本源,让自己迷失了自我。

当他明白了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对自己的感情时,他突然意识到,只有勇敢的面对自己,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

于是,他遵从了自己的内心,不再争取别人的认可,他呐喊道:“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哪吒找回了自信,拯救了百姓,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英雄

没有了父母的细心教导,没有师傅的关爱和耐心,哪吒就无法成为一名真正的盖世英雄。

这位娘亲知道自己的孩子也需要他人的认同,便谎称哪吒是一颗神丹重生,神通广大,异于寻常凡人,故而被他人所排斥。

他要做的,就是给哪吒一个理由。得到他人的认可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需求,只要得到了认可,就会有一种积极的动力。

教师要向孩子学习,给予孩子正面的回馈,即使是假的,也要让孩子感到有爱心,有信任。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份爱,才让他战胜了自己的恶魔本性,懂得了承担和承担,并敢于直面自己的宿命。

结语

赏识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原因在于,赏识的目的在于帮助问题儿童建立起正面的自我价值观,进而增强他们的自自信,战胜自卑,激发他们体内隐藏的正能量,降低问题行为出现的几率。

不过欣赏并不代表着宠溺和放纵,欣赏应该是有原则性的欣赏,而不是什么都欣赏。

因此,在转化问题儿童的过程中,教育者要对其进行恰当的、高效的运用,培育其积极、乐观的心理,使其具有对自我的认识,以爱与信任感化其,从而达到其向良好的转化。

参考文献:

[1]龚雪《“问题学生”越轨行为的形成机制及教育反思》

[2]朱仁宝《德育心理学》

[3]冯文全,吴丽秋《越轨社会学标签理论视角下小学阶段“问题”学生德育新思路》

[4]罗本华《中学德育中的赏识教育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