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72年的三月份,北京城正飘着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而就在这种萧瑟悲凉的气氛中,一个噩耗传到了周总理的办公室。
当时的周总理还在工作中,而他在听到消息后十分震惊,半晌才喃喃问道:“国华同志怎么突然就去了?”在后面的日子里,周总理更是拖着病体亲自赶到机场迎接其骨灰。
于是,毛主席也得知了消息,而他老人家也是满怀遗憾地说:“我再也见不到他了,像国华同志这样为人民为祖国的优秀军人,走得未免太早了。”
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会让周总理和毛主席都发出如此感慨的话呢?
这个让毛主席和周总理都无比缅怀的人,其实就是开国中将,也是人称“佛光将军”的张国华。
张将军是江西永新人,他本名福桂,出生于1914年,其父母都是当地普通的农民。在小的时候,张国华也曾读过私塾,但没几年就弃学务农。但在时代洪流中,个人的命运也充满了未知的变数。
十五岁那年,还叫福桂的张国华遇到了革命队伍,他当即就加入了王佐和袁文才的队伍,成为了一名小红军。也是在参军以后,将军才给自己起了“国华”这个名字,这个名字包含了他心中的理想。
而在革命理想的感召下,张国华跟着红军转战四方,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战斗的洗礼,他自己也从一个小兵逐渐成长为基层部队的指挥员。
事实上不光是军事能力,在组织的培养下,张国华的文化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可见,红军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在政治上解放了劳苦大众,更引领他们在思想文化进行了拓荒,而这才是革命军队战斗力的根本保证。
过草地、入延安、抗日寇,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张国华更是一步步从基层干部成为了革命军队的重要依仗,等到解放战争爆发的时候,他已经是豫皖苏军区的司令员了。
而这一时期的张国华还有一个别名——地主,这是因为在他的正确决策下,其部队展现出了极强地增加兵源的能力。仅仅两年三个月,张国华的军区就由原来的一万四千人变成了七万七千人,足足翻了五倍多。
后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张国华的部队提供了大量的兵源、物资和民力支持,很大程度上支撑了我军战略意图的实现。
不光是爆兵,张国华还很重视吸纳知识分子。1949年的二月份,张国华被任命为二野十八军的军长,他当时才三十五岁。
不久后,解放军发起了渡江战役,成功解放了南京城。这本来是一个大胜利,但却给解放军带来了一个麻烦,那就是大军还需要进一步开赴全国其他地区,谁来留守和管理南京呢?
管理这么大一个城市,光靠军人是不行的,一定要有足够的政工干部。反复思量后,刘伯承和邓小平决定从各军抽调随营学校的人员来充实南京的干部队伍,而就在随后的部署会上,张国华报出了四千五百人的名单。
他这一句话,直接让在场的所有首长和军长都惊呼出声,因为只是他一个军的随营学员竟然比全二野的总和还要多,这妥妥地“隐形土豪”啊!从那以后,张国华“地主”的名号就传开了,连邓小平都拿这个名号调侃他。
在解决了这件事后,张国华也带兵南下,他率领十八军一路打入江西,解放了自己的老家。
当得知解放军的军长是家乡人的时候,全县百姓都轰动了,他们奔走呼告,而张国华也在置办给养的时候遇到了自己多年不曾谋面的父母,对于苦等儿子多年的二老来说,这无疑是最美的相遇。
在与父母相逢后,张国华的部队继续挺进西南,并参加了成都战役。毛主席在当时也十分关注西南的战事,他知道解放四川已经不是什么问题,所以他现在最为关注的地方其实是西藏。
于是,毛主席就给彭德怀发电报:“故西南局到川康平定以后,即应着手经营西藏。”如果说解放战争中的张国华并非是表现最耀眼的那一个,而接下来的解放西藏就将是他的舞台。
解放西藏的任务最终是被交给了西南局,而在1950年的年初,西南局方面把张国华叫到了位于重庆曾家岩的临时办公处。在这里,刘伯承向张国华展示了毛主席的电报,而邓小平则告诉他:“让十军部队受你指挥去西藏。”
也就是说,西南局已经决定把解放西藏的重任交给张国华,并为他配备整个二野最具战斗力的第十军。
对于这个任务,张国华当然乐于接受,但他本来是要带领自己的十八军去川南的,一两下还没转过这个弯来。于是邓小平就说了:“你也可以任意从二野挑选三个师组成一个军。”
眼看首长都这么说了,张国华也再没什么话了,他最终表态:“我还是带着十八军入藏。”在他说完后,刘伯承看了邓小平一眼,示意自己没意见,而邓小平也点头同意了。
在确定好统帅与部队后,刘邓二人给远在莫斯科出访的毛主席发了电报,毛主席也对他们的安排很满意,他表示:“完全同意你们的计划。”
终于,在当年的1月15日,刘邓二人正式下达了进军西藏的指令,他们同时也说明了入藏的政策:“兵力限三万,务求精干;补给线一万,加强兵站线。要团结班禅和达赖,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饭。”
组织上的这些安排都是十分重要的,毕竟西藏不是内地,这里地形和气候都十分复杂,其地方势力、宗教势力和外国势力交织在一起,对解放军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正因如此,张国华虽然并不担心士兵们的战斗力,但却必须在思想工作上花功夫,让士兵认识入藏的意义,激发他们的战斗决心。
而在做好思想动员后,张国华一再告诫基层干部,要求他们坚决执行毛主席“不吃地方”的指示,还要做到“不入经堂、不进寺庙,充分尊重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
要做到这些,对于军队的后勤工作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毕竟这里是高原,物资转运十分困难,如果全部靠内地,后勤运输的压力将变得十分巨大。
毛主席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为此特批购买了三十架高空运输机来支援十八军作战。
在严格的纪律下,解放军与藏民相处十分融洽,当地人都十分欢迎解放军。此时,也只有藏区上层的反动贵族非常抵触解放军,他们甚至处死了前来谈判的开明派喇嘛,坚决要和解放军作战。
事到如今,张国华也终于坚定了作战决心,他发出誓言:“坚决把五星红旗插到喜马拉雅山上,让幸福之花开遍西藏!”
紧接着,昌都战役打响,解放军用十几天的时间完全击败了反动武装,还俘虏了一个英国特务。
而昌都战役的结束,使得进军西藏的大门被打开,这动摇了藏区地方势力抵抗的信心,部分进步僧俗人士都主张接受和平谈判,这才有了阿沛·阿旺晋美的入京谈判,而张国华也在当时回到北京参与谈判。
最终,随着《十七条协议》签订,这标志着解放军解放西藏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虽说后面还有外国势力鼓动下的骚乱,但终究无法逆转时代潮流。
在那次签字仪式上,毛主席还特别接见了张国华,因为他们此前接触不多,所以在了解到张国华是井冈山老兵后,张国华在毛主席这里又多了个外号,那就是“井冈山”。
随着西藏局势的稳定,张国华也继续留在当地主持工作,中央则撤销了十八军的番号,重新成立了西藏军区,由张国华来担任司令员。
再往后,西藏军区的级别还被从军级提升到了大军区级,直接受中央军委管辖,而张国华则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他的“佛光将军”称号就是从此以后在藏地流传开来的。
在张国华的领导下,西藏地区总体上保持了稳定,但也并非全无危机,只是这次危机不再是内部,而是来自印度方向。
在1959年,印度开始不断在我国边境挑衅,并悍然侵占我国领土。印度和我国都是第三世界的兄弟,我们本来不愿意将矛盾激化,因而一直在避让。但解放军的避让在他们看来是软弱可欺,这反倒使得印度方面加快了入侵我国西藏的步伐。
当时间来到1962年的10月18日,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的扩大会议上就说了:“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
当毛主席打定了反击的主意后,他就问张国华:“听说印度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啊?我的西藏军区司令员同志。”
张国华当时就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打的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打得赢。”
于是,张国华被中央军委任命为前线总指挥,而他则组织成立了代号“419部队”的指挥中枢,开始制定作战计划。
此时,张国华还是表现地极为慎重,毕竟这对印第一仗一定要打好,而我们对这个对手完全不熟悉。
所以在当时有两个意见,有人建议第一仗就要吃掉印度一个旅,但大家都觉得这太冒进了,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情,因而更多的人主张先拿下印度一个营。
面对分歧,张国华却表现地不以为然,虽然他也认为这不是一件可以说大话的事情,但第一仗必须把敌人打疼,因而他决定先拿下印军一个旅。
计划送到中央,中央首长都认为太冒险了,但毛主席说:“他是指挥员,让他打嘛,打不好重打就是了。”
在得到毛主席的支持后,张国华踌躇满志的发动了克节朗战役,但谁曾想仅仅打了不到一个小时,印军就在我军的炮火中崩溃,战役顺利结束。
对于这个结果,张国华是这样说的:“当兵三十三年,这么容易就取得的胜利,还是头一次。”
而对于这个结果,毛主席也很兴奋,他发电报说:“捷报频传,中央、军委极为高兴。”
在毛主席的激励下,张国华随后又取得了两次战役胜利,将印军三个旅击溃,这其中有一个还是印军王牌旅,其旅长达维尔被生擒,而印军损失七千多兵力。
局面发展到这个地步,成了一个让人费解的事情,印度最后是生生把一场侵略战争打成了首都保卫战,难怪后面毛主席会说:“我想了三天三夜,没明白印度为什么要打我们?”而由于张国华的出色指挥,印度方面还送了他一个“战神”的称号。
1963年3月,张国华回京作报告,面对这么多首长他表现地还有些拘谨,毛主席当时打趣他:“井冈山’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仗打胜了,你还紧张啥子呦,今天是你唱主角了。”
在一片愉悦的氛围中,张国华做完了报告,而毛主席则以一句“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边境十年的稳定”为会议收了尾。
此后的张国华继续在西藏工作,他当过自治区第一书记、政协主席,后来又调到了成都任职,一直做到了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同时也是中央军委委员。
而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使得张国华被疾病所困扰,他最后是因为在会议过程中突发心脏病而离世的。
在星光璀璨的共和国将军队伍中,张国华说不上最为耀眼的一个,但他的贡献却依旧十分巨大。在革命战争的年代,他就是军队的定心石,总是为大局发挥着相对沉默却无可替代的作用。
而在建国后,他先后解放西藏和赢得对印自卫反击战,是藏民口中的佛光将军,也是印军口中的战神。
无论哪一种形式的赞美,都充分说明了张国华的能力十分突出。而他最终也是做到了为国家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此国士,堪称壮哉。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