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必须回到民间去,回到发展的源头,深入生活、扎根群众,把源于群众的戏曲回馈给群众,守正创新,互通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才能不断激活戏曲艺术生命力……”

  9月26日上午,黄梅戏传承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庆拉开帷幕。该活动是2023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的重要活动之一,由安庆市人民政府和安庆师范大学共同主办,是历年来黄梅戏学术界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学术盛会,也是中国戏曲界的一次学术盛宴。

  至28日,3天时间里,百余名知名专家学者将聚焦“黄梅戏传承与发展”“黄梅戏历史与艺术”“黄梅戏发展与传播”各抒己见,为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建言献策。

黄梅戏传承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走好创新与守正之路

  历史在前进、文化在发展,戏曲面临着继承与创新的必答题。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戏曲艺术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但同时,戏曲院团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突出重围是此次研讨会上热议的问题。

  “黄梅戏守正创新是必须要坚持的正道。无论哪个行业、哪个时代,‘杰作’与‘大师’永远是两个不可缺少的支撑点。”研讨会伊始,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院长韩再芬恳切地表达了观点,并希望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能够细细梳理,对黄梅戏如何创作新的“杰作”、如何培养年轻的“大师”给出更多宝贵意见。

  “现在的大环境对戏曲来说非常好,我认为这是戏曲得到价值回归的很好阶段。”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廖奔对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寄予期待。他认为,黄梅戏是中华戏曲文化中独特而优异的一部分,黄梅戏的未来既要传承也要发展,“要用传统的黄梅戏来演绎我们当代人心目中的故事,体现当代人的所思所求,展现时代风貌。”廖奔认为,只有将传承和发展有力结合起来,黄梅戏才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有了好机遇,如何出精品?上海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朱恒夫给出了建议。“如何把黄梅戏里的故事讲好,是出精品的关键。首先要根据时代的需要以及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加工改造老百姓所熟知的故事题材。其次要塑造新的人物形象,情节要讲出新意、引人入胜。”朱恒夫认为,黄梅戏有着良好的基础和领军人物,只要秉承初心,放大格局,振兴和繁荣可期可及。

  安徽省文联原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王长安表示认同,黄梅戏的发展要找准方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运用好资源,大胆地热情地拥抱市场,打造更多能和群众产生共鸣的好作品。

在交流中碰撞艺术火花

  黄梅戏艺术博大精深,经历一代代戏曲家的创造发展、推陈出新,上个世纪50年代,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在东南亚地区广泛流传。

  “在新加坡,传统黄梅戏剧目的受众广泛,这是因为故事本身动人,戏剧场景、演员塑造的形象唯美,最重要的是黄梅戏唱腔朗朗上口、易学易唱。”新加坡戏曲学院创院院长蔡曙鹏认为,黄梅戏要立足于传统,守住黄梅戏的本体来进行传承和创作。从经典的黄梅戏剧目中汲取精华,仍是发展新加坡黄梅戏的重要途径。

  蔡曙鹏介绍,秉承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群众文化理念,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新加坡的的戏曲学院就曾多次与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合作,把黄梅戏带到欧洲多国。他希望在不久之后,能与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有更多的项目合作机会。

  复旦大学文史学院研究员白若思来自俄罗斯,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开始进一步了解黄梅戏这一地方剧种。如何让中国戏曲跨越文化鸿沟,让海外观众从文化猎奇走向欣赏认同,从而促进交流、增进了解?白若思认为,可以通过推动中国戏曲与多媒介融合、加强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表达的剧目创作、搭建戏曲新媒体平台,实现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从艺术的小切口让世界认识中国戏曲文化瑰宝。

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戏曲要传承,人才培养是不容忽视的话题。“通过培养人才,可以更好地传承戏曲文化遗产,可以为黄梅戏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优秀的人才也能够为黄梅戏传播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院党总支书记汪建介绍人才培养经验时说,“我们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培养更多具备扎实基本功和艺术素养的黄梅戏人才。剧院与学校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通过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逐步实现教学方式由‘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

  新时代戏曲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与戏曲本身有关的演员、编剧、作曲、导演、灯光、舞美、剧务、舞台监督等专业门类,还涉及政策规划、教育体制、培养机制、管理保障等方方面面。尤其是近年来,黄梅戏表演专业生源面临基础弱、兴趣低、学习动力不足等困局。

  如何破局?安徽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副教授、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冯传胜认为,可从全专家授课入手,提升专业认可度;建立多层联动机制,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戏曲实践活动,提升专业获得感;选拔优秀学生打造学界明星;从学生对专业就业前景的担忧着手,开展就业关怀解决后顾之忧。

  研讨会议题精彩纷呈,黄梅戏专家学者们纷纷表示,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会,也是一次振奋人心的座谈会,为未来推进黄梅戏发展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黄梅戏繁荣发展的春天,正在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