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的月饼那么多,最怀念的还是小时候吃过的五仁月饼。

宇萍|文

青青撑着伞从市场回来,已是中午,她在厨房里洗菜切菜的时候,雨开始大起来,斜斜划过窗子落在挡蓬上,发出干脆利落的声响。

菜将炒好,妈妈的电话打进来,就要中秋了,妈妈问吃了月饼没有。青青说已经买回来了,放在冰箱里,要在八月十五那天看到月亮再吃。这是自小养成的习惯。

少时,一家人坐在中庭的桂树下,围着一张桌子,聊着天,随手掰开月饼,就着茶吃下去,中天的月亮,显得格外亲。爷爷、爸爸和二叔,也会酌上一壶酒,倒在白色的小瓷杯里,偶尔碰一下,仰头一饮而尽。

空气里弥漫着酒水的味道,还有新收的玉米、大豆、芝麻这些庄稼的清香。而桂花盛开的香气,显得更热烈些,青青和小堂弟总是问,这月饼是不是桂花味的呀,这样香。那香,是被桂树传染的,甜在心里头。

进城读书之后,家里再也没有那样好的团聚,每到中秋,学校便有二三天的假期,青青坐车从县城赶回家,和妈妈冷清地坐在桂树下吃月饼。

爷爷奶奶已在镇子的一所学校里谋了看守校门的营生,爸爸和二叔都去了发达的沿海城市,靠出卖劳动挣养家糊口的钱。

总要通过电话联络,问一些和过节相关的话,和爸爸讲话时,妈妈的眼眶一度湿润,将要流下眼泪的样子,声音有断断续续的哽咽。

四下里格外安静,空气也冷冷的,中秋时节,田野里已经下雾了,湿气聚在一起,积攒成露珠,沾在草木枝叶上。

青青总是想,爸爸的那个城市,月亮是不是也这样圆通通的,书上说像玉盘,青青并没有见过真正的玉盘,反而是桌子上盛放月饼的白瓷盘子,一样的白亮,也圆的周整,更像月亮一些。

大学之前的几年光景,妈妈也去了爸爸的城市,中秋的院子里,只剩下青青和年幼的弟弟了。月亮亮通通的镶在房顶后面,院子里堆着熟透的玉米穗子,玉米之间留着一条小路,从院门延伸到房门。

青青和弟弟坐在西窗下的竹子床上,听着某处蟋蟀吱吱的叫声,仰着脸看天,邻居家的饭菜香和团聚的味道,翻过院墙飘过来。

青青和弟弟在天黑之前,已经吃下了晚饭。弟弟并不爱吃甜食,晚饭也吃的饱,却不停地问,奶奶什么时候把月饼拿过来。

奶奶的月饼,是用面粉、白糖和新收的作物,在镇子上的月饼铺子手工制作的,在弟弟看来,味道自然是最佳的。

青青起身,穿过玉米堆,到院门张望,有几只狗在村道上悠闲的溜达,奶奶来的方向,没有灯光也不见人影。

她折回去,对弟弟说,回屋看电视吧,中秋晚会就要开始了。

院门吱呀响了,奶奶带着二叔家的小堂弟走进来,还领进来谁家的一条黄狗,院子里一下子热闹起来。

在自家院子里,啃着三块钱一块的五仁月饼,家人团聚的好时光,似乎再也没有了。她在电话里问妈妈,五仁是哪五仁。

妈妈说,有桃仁、杏仁、花生仁、葵花仁和芝麻仁。青青说,买回来的月饼里也有五仁的,但好像没有从前好吃了,虽然随便买一块都那么贵。

作者简介:

宇萍,80后,出版有散文集《我们说好的》,现从事金融行业。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