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几度寒暑,你的陪伴如初。温暖的灯火,融化了我的孤独。鼓励的话语,是我一生的奔赴。牢记你的叮嘱,走得再远也不忘回家的路……”1月17日,当内蒙古著名歌手斯琴塔娜拉着乌拉特后旗“周末妈妈”贾霞的手,深情地为她演唱《爱的摆渡》时,贾霞的双眼泛起晶莹的泪光。“我们做的事情可能微不足道,社会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关注、关心。”她激动地说,“能面对面听到这首歌,太幸福了!”

1月16日,斯琴塔娜和音乐人吴春林来到临河参加2023巴彦淖尔春晚节目录制。在晚会上,斯琴塔娜演唱了以“周末妈妈”的事迹创作的歌曲《爱的摆渡》。节目录制结束后,斯琴塔娜想要完成她许久以来的一个心愿,去见见周末妈妈,把《爱的摆渡》亲自唱给她们听。

在乌拉特后旗周末妈妈展馆,斯琴塔娜和吴春林一行认真地观看照片,倾听解说员讲解。他们和贾霞坐在一起,听她讲述自己13年结对帮扶4个孩子的故事,吴春林的眼眶几度湿润。

“我们巴都日拉”是贾霞对自己结对帮扶的第一个孩子的称呼,那亲昵的口气,就像妈妈说起自己的孩子。“我们巴都日拉现在1米8的大高个,上大四了,在内蒙古大学。那年后旗就两个考上内大的,我们巴都日拉就是其中一个。”

贾霞回想起当初结对时的情形,上小学三年级,刚从牧区来到巴音宝力格镇的巴都日拉基本不会说汉语,自己一家是汉族,不会说蒙语。每个周末把孩子接回家,他们就认真地跟他学习蒙语,也教他说汉语。半年后,巴都日拉的老师反映,孩子的汉语突飞猛进,自己一家也学会了一些蒙语。洗洗涮涮,带他出去玩耍,购买生活用品和文具,关注他的学习和思想,贾霞一家对巴都日拉倾注了无私的爱。孩子12岁圆生的时候,贴在她的耳边说:“妈妈,我爱你。”那一刻,贾霞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13年的交往,巴都日拉和贾霞一家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尤其和小他两个月的贾霞的儿子,一见面就有说不完的话,弟弟亲切地叫他“巴豆哥哥”。现在,贾霞还结对帮扶着三个孩子,其中两个是回族。

内蒙古自治区是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自治区,在乌拉特后旗,“周末妈妈”结对帮扶少数民族孩子,各民族守望相助的故事格外动人。这里地域辽阔,广袤的山后牧区就有2.1万平方公里,常住牧民3800多人、学龄孩子1400多人。边境地区的孩子从家到学校最远有260多公里的遥远路途。上学难,回家更难。周末,成了在镇里上学的牧区的孩子们最孤独的时候。2011年,乌拉特后旗妇联创造性地开展了“周末妈妈”行动,通过“双向自主选择”原则,帮助牧区孩子们与“周末爱心志愿者”结成“一对一”亲情对子,为孩子找到周末的归宿和家的温暖。活动至今共结成亲情对子151对,其中汉族和各民族结对78对。贾霞就是第一批周末爱心志愿者之一。“周末妈妈”活动曾经荣获全国“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已经成为巴彦淖尔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成为乌拉特后旗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特色品牌。

“平凡而又伟大。”吴春林感触颇深,“十几年如一日,对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给予爱心、耐心、精力和经济上的付出,太不容易了。”

《爱的摆渡》由孟长云作词、吴春林作曲,“我是从演唱《爱的摆渡》开始了解到周末妈妈的事迹,这次亲自来看望以后,非常感动,对这首歌有了更多的理解。我们文艺工作者应该更多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斯琴塔娜想要发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关心这些和父母常年聚少离多的孩子,给他们更多的爱。


巴彦淖尔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志利/文

胡东育/图

闫巍/视频

编辑:乔鸿 校对:杨雅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