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制内,事业单位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工勤岗位三类岗位,其中专业技术岗位总共十三级,管理岗位总共十级,工勤岗位分为五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这里重点说的是事业单位的管理岗位,管理岗位对于普通人来说,一般到八级就是天花板级别了,如果想要提拔到六级管理岗,堪比登天还要难。

事业单位的六级管理岗对应公务员副处级级别,其工资待遇相差不会很大,而且事业单位六级管理岗,在年龄、学历、专业、工作经历等符合条件下,还有机会交流到公务员队伍中去担任领导,这对于事业编制人员来说,是非常不错的机会,很具有吸引力。但想要晋升事业编制管理岗位六级,条件非常严格,达到这些条件的事业编制人员更是少之又少。

根据《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规定》办法,晋升管理六级最基本要具备几点条件:第一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第二是担任六级以上管理岗位领导职务的,一般应当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历;第三从管理岗位领导职务副职提任正职的,还应具有副职岗位2年以上任职经历;从下级正职提任上级副职的,应当具备下级正职岗位3年以上任职经历。

从以上条件可以看出,事业编制人员想要晋升管理岗位六级,对比公务员提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条件非常相似。首先是工龄和任职年限一样,但细微之处有差别,公务员提拔副处级,只需具备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或者下一级两个以上职称的经历,但事业单位对学历的要求偏高,至少要求本科以上学历。

在实际操作中,事业编想要晋升管理岗六级,比公务员提拔副处级别要难很多,特别是在县级层面,晋升比登天还要难,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事业编制领导职位有限

事业编制领导职位数可谓僧多粥少,因为管理六级没有非领导职务,就算有也要排资论辈,如果前面的领导没有进一步提拔或者交流出去,领导职位就会一直被占用,后面的人就没有晋职的机会,这就导致很多人一辈子都在事业副科徘徊。

拿笔者所在的县级单位来说,县级机关下属事业单位,如电子政务中心、医疗保障中心等都属于事业副科单位,正职单位寥寥无几,个别事业正科单位,已经属于金字塔的顶端,凤毛麟角,试问能有几人达到。

公务员编制“鸠占巢穴”

很多上了年纪的正科级别公务员,由于迟迟没有解决副处级待遇,这种情况下又必须让出领导职位来,无奈之举只好折中选择事业单位六级管理岗位,毕竟六级岗位和副处级享受待遇相差不大。更为过分的是如果干部在年轻点,转为六级管理岗的这些公务员干部,还可以自由转回公务员身份,可谓一箭双雕。但事业单位七级职员就悲催了,不但要与其他事业身份人员竞争,还要与公务员竞争。

笔者所在县就有这种情况发生,县委办主任迟迟没有解决副处待遇,最后调任经开区,而经开区属于副县级事业单位,最后解决了身份,但在经开区处于管理七级的领导,再也没有机会晋升管理六级了,非常现实。

单位性质是硬伤

事业单位大多为公益性、技术性、辅助性岗位,自古以来相比公务员,事业人员就好像二娘生的,天生低人一等,一些领导更是喜欢戴有色眼镜看人,天生具有歧视性,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学校就是事业单位,为什么很多老师宁愿牺牲两个假期,都要考调到政府来工作,其实就是社会地位的差异。

相比之下,吃皇粮的公务员编制工作比较容易出彩,同个单位干同样的事情,或许事业单位人员比公务员辛苦,但很现实的是,正科级公务员到事业单位一把手任职的几率更大,而不是从本单位就地提拔。

管理权限问题

事业单位编制七级及以下人员,管理权限尚且在县里面,晋升六级岗位,管理权限就变为市管干部,六级岗的考察、任命、考核在权限都在市委,这就导致可操作性难度加大,提拔难度更是提高了一个维度,如此一来,事业单位职员的晋升空间就变得更加狭小了。

事业编制如果走领导职务走不通,那只有选择这些相对于比较容易的方式提高待遇了,毕竟职位晋升最主要也是为了钱。

第一是走专技职称路线。一般中级职称可以拿到正科的工资待遇,如果有机会拿到副高职称,甚至可以拿到副处待遇,比如医院、学校,就是靠职称吃饭,聘任到副高、正高职称后,待遇比管理岗六级还要好。

第二是事业单位职级并行。部分县级以下单位已经试点职级并行,和公务员职级并行相似,一旦并行,和公务员一样,年限足够长的话,以后还是有机会到六级职员,可以拿到相当于副处级的工资待遇。

总结

总之,不论是公务员编制,还是事业编制,其实都是体制内的人,说体面话就是为人民服务,只要摆正心态,就算一辈子无法晋升六级岗位,相比那些社会最底层人来说,也是最幸运的了,毕竟,社会上不存在绝对公平,只有相对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