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简称“滁” ,别名“涂中、清流、新昌”,安徽省辖地级市,位于安徽省东部,江淮平原腹地,苏皖交界地区,长江三角洲西部,习惯上称为“皖东”,南据长江,东控京杭大运河。自东南向东至东北依次与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淮安市为邻,自北向西至西南分别与本省蚌埠市、淮南市、合肥市、马鞍山市相依,滁州市文化传承源远流长,享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形兼吴楚、气越淮扬”之誉。滁州得名于滁河,滁河古称“涂水”,滁州由古代“涂中”沿革而来。
滁州市
滁州市面积10118.2平方千米,安徽省16个地级区划面积排名第6位。下辖2个市辖区:琅琊区、南谯区;4个县:全椒县、来安县、定远县、凤阳县;代管2个县级市:天长市、明光市,其中琅琊区面积最小为248平方千米。共有115个乡级区划,其中街道20个;镇85个;乡10个。市人民政府驻南谯区。
滁州市各地面积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滁州市常住人口为3987054人,安徽省16个地级区划人口数量排名第7位,与2010年滁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937868人相比,增加49186人,增长1.25%,年平均增长率为0.12%。截至2022年末,滁州市常住人口405.0万人,10个县(市、区)及功能区中,人口超过60万的县(市、区)有4个,人口在40万至50万之间的县(市、区)有2个,人口在30万至40万之间的县(市、区)有1个,人口在20万至30万之间的县(市、区)有1个,人口少于20万的县(市、区)有2个,其中苏滁高新区人口最少为2.36万人。与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对比,整个滁州市常住人口呈小幅度上升趋势。
2022年滁州市各地常住人口
滁州市是南京都市圈的重要城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核心区城市之一。2022年,滁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10.0亿元,安徽省16个地级区划经济体量排名第3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1.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808.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500.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8.3:50.1:41.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9800元。
2022年安徽省各地经济GDP
综上所述,滁州市面积、经济体量、人口数量排在安徽省16个地级区划中上游,但人口、面积小县多,行政区划不合理,因此为了发展经济、留住当地人才,非常有必要开源节流,减少行政成本支出,适时进行行政区划调整。
滁州市行政区划图
滁州市以人口、面积、地理位置、经济体量、历史区划等综合因素为依据,合村、社区并乡镇街道,并县(市、区)。原滁州市所辖琅琊区、南谯区北部区域、来安县合并成立新的来安县,全椒县、南谯区南部区域合并成立新的南谯区,保持定远县、凤阳县、天长市、明光市行政区划不变。行政区划调整后,滁州市由原2区4县2县级市格局调整为1区3县2县级市格局(1个市辖区:南谯区;3个县:定远县、凤阳县、来安县;代管2个县级市:天长市、明光市),县级行政区划由8个调整为6个,减少2个,乡级区划预计可减少20%左右,参考山西省娄烦县行政机构改革成果,按每个县有3400名财政供养人员计算,预计未来可逐步减少财政供养人员约0.7万人,年减少行政成本支出7亿元。同时,行政区划调整还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如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乡级区划调整需要报省级政府批准,县级区划调整需要报国家层面政府批准;还要考虑到撤并下来公职人员安置问题、撤并地区老百姓办事难、就医难、上学难等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充分调研,合理规划才能确保行政区划调整的顺利进行。但随着各地人口的不断减少,行政区划适时调整大势所趋,既可以节约大量资金,减少不必要的行政资源浪费;又可以统一规划,分层次发展经济,避免重复建设。同时,行政区划调整也为国家未来实行“省直管县”提前做好准备,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小编寄语:本文属于作者个人观点,不当之处请各位搜索读者谅解。文中图片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同时,也欢迎各位搜索读者分享一下您在行政区划调整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