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原文及翻译

《逍遥游》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庄子》中的一篇,作者庄子。文章以逍遥自在、超然物外的境界表现出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冷静的态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之一。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一锅煮不下。 见其卵,夫子激烈不已,曰:’盍归去哉?’問其状,色若变焉。适有伯鱼,十有七八与鲲同类,而举动各自有殊。 跃然者三丈,起落者旁门左右。鲲然后几举而未能逝者,蜃气也;而后几逝而不见者,亦蜃气也。且有真鲲者,其大如山倾。风潮落时,其声闻于五百里,回音反发,乘松间之声也。

翻译

北海中有一种鱼,名为鲲。它非常大,一口锅煮不下。庄子看到它的卵,便激动不已,问来人这到底是什么鱼。来人回答说是鲲。庄子问它怎么样,来人说:看之色若变焉。这时,另一个名为伯鱼的鱼出现了,他们十有七八都属于同一类型,但每个鱼的动作却各自独特,跳出水面的高度不同,上下起伏有时而不一,鲲多次试图欲上青天,都没能成功,原来那鲲只是蜃气而已。但真正的鲲也存在,它巨大如山倾,风浪激荡之时,发出的声音能传到五百里外,又回荡在松林之中。

解读

庄子的《逍遥游》是一篇象征意味很强的文章。文章从人的欲望出发,通过让鱼表达自己的欲望,实现了将人和鱼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一个不属于现实的境界中。整个文章的思想就是人可以通过逍遥游的方式,在超然物外的境界中化解自己的欲望,呈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

文章开头描述的北海中的鲲,是一种巨大而充满威仪的生物。而庄子则通过这只鱼的卵,表达了他对于生命的尊重。庄子要我们从这只鱼的卵中找到生命的启示,并不是要我们去同情那些落在生命之外的东西或者要我们感同身受,而是通过这种尊重的方式来推动人对于生命的认知,希望激发我们对于生命的感悟,更好地体会生命的传递和生物的循环。

整个文中除了鲲外,还有伯鱼和浮屠。这些动物嘻嘻哈哈地在游泳沘橘,使得整篇文章非常流畅自然。而在这样的场景中,庄子又再次解读了自由的概念。自由不是为了自由本身,而是为了超越现实的束缚,获得更为深刻的自我认识和理解。而在这种自由的游戏中,我们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心灵自由。

《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刻而真实,阐明了庄子哲学的核心——逍遥游。这种绝对的自由既是对于人性的认识,也是对于自然界的探求。在这种状态中,人们可以获得真正的快乐和自由,在心灵深处获得真正的满足。

逍遥游 - 唐代道士普散

庐山谷口疏篱坛,洞庭群壑乱峰寒。

二十年来成此想,始信人间无世难。

中朝元老皆草莽,至今人垂泪相悔。

由来正道岂关道,惟说功名心不死。

解读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道士普散,他的身份十分特殊,除道家的许多理论之外,他还兼具佛教的身份,是禅宗宗派的僧侣,他的境界和思想也是丰富而古怪。

首句“庐山谷口疏篱坛”描写了一种高山的景象,作为一个道士,他在山中修行,自然而然要对山中的景象有所追求和感悟。第二句“洞庭群壑乱峰寒”,则将他的目光放得更远一些,它开始反映整个大自然的强大,巍峨宏伟、气势磅礴的样子。整首诗其实就是将这个强大的大自然表达出来的,与这个大自然的映照自己的境界发生了交融。

“二十年来成此想”,“始信人间无世难”,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历练。一个人要度过一生,要有极大的智慧、见解、从容,这种历练中倘若有逃避,倘若选择退缩,则会没有任何益处。到了这个段子,这个思维力量已经经过历练,已经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景象,而是要对自己的心灵和命运有些更深的思考。年龄还小的时候,还是兴致勃勃地干着些不实际的事情,而现在,他注重眼前的景象与心灵的交融。他已经把自己看成一个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与他联系起来的一切是具有生命的、包括中朝元老的追求、人们的眼前矛盾、和自己的修行,人们总是在以梦想来给自己找方向,而恰恰这时,他已经具备了了解一件事情真正含义的品性和智慧。所以他“始信人间无世难”,意味着他开始以更深、更精神的层次去看待世间现象。

“中朝元老皆草莽,至今人垂泪相悔”,这是整首诗中最为凄惨的一句,它说的是限于时代和环境的人,面对官场的积弊和局面无力而为的悲愤,以及他们成就的荒唐。这一句话融合了作者自身的历练和推动中国文化的思想,他认为唯有内在的精神力量才会真正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而整首诗的结句– “由来正道岂关道,惟说功名心不死”– 则刻画了昨日的失败和今天的环境。这一句话的意思是,今天的局面不仅要看到内外有殊的差异,还应从官场的积弊和躁躁不安的做法中看到教训。他认为,惟有虚怀若谷,宽容大度,才能凝聚精神,将中国文化引向新的境界。

总结

整首诗反映的是作者的生活与境界。艺术是一种充实生活的工具,而这首诗既充实又表达了作者的心意,引发人们对事物层面、境界和生命等内在需求的思考。这首诗的结尾,敦促大家发扬“大气豁达、虚心谦让”的美德,以此凝聚精神,引领中国文化向新的境界奋进。

逍遥游——文学名篇

《逍遥游》是唐朝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该篇诗以逍遥游为境界,表达了陶渊明对士人身份和权力的蔑视,赞美了逍遥自在的生活方式。下面我们一起来仔细品读这个文学名篇。

诗歌背景

陶渊明是唐朝末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爱国思想者和陶渊明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当那个年代,出身显贵的人往往能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权力。而他因反对士人往往卖官钱财,多次谢绝当官,选择了隐居乡间。他喜欢田园生活,尤其是以饮酒消愁为乐。

原文翻译

彼采石之路,在我僻壤。余以兴趣为应,北面而去,可得自适。岂殊岁之困,无感于车悬马烂;虽九死其尤未悔,而況台乎榭、良有以也哉!

霞想天开洒,景韵水韵流。采碧于天,摘景于日。随风摇曳,百度婆娑。有陵",

"在舟之侧,有冈在舟之崇。其为物转载,亦几希于逝波之间;舟行遂洛,虽云水调东巨,亦几希于逝息之内。

赏析

陶渊明的《逍遥游》是一首典型的田园诗,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从全体结构上来看,本诗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陶渊明“北面而去”的情景;第二部分描写了他在路上领受大自然的美景的情景;第三部分抒发了他在田园中心灵的感受和理想。另外,陶渊明运用的大量的“以兴趣为应”,“台乎榭”等意象,描写了田园诗中独特的自然情境和生活气息,表达了他对逍遥自在生活方式的崇尚和赞美。

适用范围

《逍遥游》可以用来教育青少年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此外,也可以用来讲授文学教育,帮助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总结

《逍遥游》是一首充满生命力和青春气息的诗篇,它表达了陶渊明深厚的人生看法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所表达的精神内涵,也是我们现代人所应该追求和实践的,它告诉我们人生要有追求,要有自己的坚持和信仰,要追求逍遥自在、随性自由的生活方式。希望大家能通过这篇文章更好地了解和品味这首伟大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