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故事骗了我们几千年!主人公匡衡竟是个大贪官?

上小学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听过&34;凿壁偷光&34;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流传面太广了,以至于很少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

但是&34;凿壁偷光&34;的故事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当时的“自媒体”随意编造的段子,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这个故事出自《西京杂记》,但是如果你读过这本书就会发现,书中比&34;凿壁偷光&34;更加离谱的故事多的是。

[元]王蒙《葛稚川移居图》

原文是这样的:“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匡衡小时候学习非常刻苦,但是家里穷,晚上点不起灯,他的邻居夜生活却十分丰富,晚上灯火通明,于是聪明的匡衡就在墙上凿了一个洞,把光引进来,借着邻居的灯光来读书。

仔细思考一下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漏洞。

首先,故事里说匡衡很穷,到底有多穷呢?连灯都点不起。但是我们再来看匡衡住的地方:“邻舍有烛而不逮”。他的邻居却十分有钱,能点得起蜡烛。

在汉代,蜡烛可是一等一的稀罕物,同样是在《西京杂记》这本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西汉初年,南越王向汉高祖刘邦敬献石蜜5斛、蜜烛200枚,刘邦大喜。韩愈在《寒食》中也写道“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节禁火的时候,帝王要给侯爵以上的官员、上品官员赏赐蜡烛,这说明蜡烛那会儿极为稀少,属于珍品。

长信宫灯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匡衡的邻居十分有钱。

由于汉朝商业还不是十分发达,那么这个邻居很大可能是个上流社会的贵族。

至此,事情就变得十分有趣了。贫穷的匡衡竟然和当时的贵族比邻而居!在汉代,这是绝不可能的。

在古代我们常用闾左、闾右来代指家庭出身,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于闾右,所以也叫“闾左豪右”。

既然贫穷的匡衡不可能和贵族邻居只隔一道墙居住,那后续故事的可信性可谓大打折扣。

其二,我们假设匡衡真的和贵族邻居毗邻。那么凭借微弱的烛光来读书也基本不可能。

小时候在农村生活过的小伙伴们可能深有体会,小小的烛光有效照明距离仅有1-2米,稍微远一点那是真的看不见,更别说用来读书了。

那么匡衡想要实现偷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的话,他打洞的位置距离蜡烛必须足够近,且邻居没有发现。

这可就是个大难题了。洞小了起不到任何作用,洞大了邻居会立马发现。刻苦的小匡衡肯定会被邻居误认为是热衷于偷窥的大变态,从轻了说会当场社死,从重了说可能随时会被活活打断腿,毕竟谁也没法忍受天天被偷窥。

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基本可以肯定,“凿壁偷光”这个故事一定是杜撰的。那么,为何会有人闲着没事杜撰这样一个故事呢?我们了解一下匡衡的生平就很容易理解了。

匡衡出身贫寒,但是十分好学。按理说,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小匡衡基本上已经注定了种一辈子地,但是可能是由于父母开明或者是其他原因,小匡衡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由于买不起书,所以他只能去别人家里帮忙干活,不要工资,只要让他读书就行。

很快,小镇做题家匡衡靠读书出人头地了。他拜了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这里的“博士”和现代的博士并不是一个概念,在古代,“博士”不是学历而是一种官职,最开始的博士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后来发展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至于怎样拜在博士门下,我们无从得知。总之他路子很野。

最终,在匡衡的勤奋努力下,他把《诗经》研究透了,靠着讲《诗经》出了大名,并拥有了《诗经》的独家解释权。时人有言:“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匡衡讲的《诗经》十分生动有趣,到处发表演讲,很快俘获了一大批粉丝,甚至包括当时的太子刘奭。

汉元帝刘奭像

但是,当时的汉朝还没有直播平台,不能带货,拥有大批粉丝的网红大V匡衡发现只讲《诗经》很难变现,贫穷的生活让他很苦恼,于是动起了考个编制的想法。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出生在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的山东人匡衡对编制也有着近乎着魔的痴迷。匡衡参加了九次公务员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

有了编制的匡衡十分满足。

让匡衡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粉丝中有一位未来至高无上的皇帝。

因为没什么娱乐活动,从小听着偶像匡衡讲《诗经》长大的汉元帝刘奭即位了。即位不久,元帝就提拔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

万万没想到,当网红还有这等好处。从这时起,靠着《诗经》,匡衡一发不可收拾。什么地震、日食都可以用《诗经》进行解释,匡衡埋头在书桌前疯狂给元帝写奏章刷存在感,一段时间后元帝觉得这偶像不赖啊,他不光讲段子拿手,还有一身的才华,提的建议也这么中肯,于是连越好几级提拔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让太子也接受下偶像的熏陶。

匡衡就这样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累了困了或者遇到难事,元帝就来找匡衡,让他给自己讲《诗经》里的段子,越听越觉得喜欢。

后来纪委书记这个职位空出来了,元帝就立马提拔了他补位,任命为御史大夫。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了。匡衡赶紧去找元帝作了表态发言,元帝对他的发言表示很认可,在他的走动之下,毫无意外地坐上了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把手位置。

从一个不起眼的穷小子,到位极人臣的大汉丞相,匡衡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了好好读书是多么重要。

小镇做题家实现了逆袭。

让我们回到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何会有人杜撰“凿壁偷光”的故事呢?

现在,这个问题就很好解释了。我们举个例子,前几天不是有个呼和浩特市的女干部李少莉因为在新闻发布会上像小学生一样用手指着稿子讲话而被网友嘲讽,大大地火了一把吗?

李少莉

翻开她以前的宣传事迹,有一个特别搞笑:行政审批事项,群众满意度100%,经手处理20万件行政审批事项,60天的工作量,她一个人三个小时就能完成。

这样的离谱事迹,内部说说也就算了,竟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媒体宣传中,属实有些不可思议。

这个李少莉还只是个市级审批局的副局长。我们的匡衡大人可是位极人臣的大汉二把手、当朝宰相,这样的小作文在当时流传出来合理吗?

当然十分合理。

无数读书的年轻人以匡衡作为自己的偶像,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想匡衡一样飞黄腾达。不知不觉中手中枯燥的经文怎么变得那么香呢,这哪是什么经文,这分明是编制的敲门砖!

当上丞相后,匡衡继续以《诗经》治国。现在的匡衡更加喜欢给皇帝写材料,而且是通宵达旦地自己写。

反正《诗经》可以包治百病,国家大事现在都要靠《诗经》来裁决。

这就像是一个大夫偶然得到了一本医书,无论什么病都要按这本医书上的方子来治疗,关键是这本书最初是用来治疗精神病的,其他重要的医书反而都被扔到了一边。

这样要出大问题的。

总之,匡衡在跑偏的路上一路狂奔。

到了汉元帝后期,宦官石显取代匡衡成为了元帝身边的第一大红人。毕竟元帝半辈子了,一直听匡衡在耳边叨叨《诗经》,听也听烦了。

现在的他,迫切需要换种口味。于是宦官石显进入了他的视野并被火速提拔为中书令。

俗话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净过身的石显心理还十分变态。他上位后总是想着怎么盘剥老百姓,闹得民怨沸腾。但是仗着皇帝的宠信,大家都拿他没办法。

于是,文武百官都把目光投向了匡衡。毕竟你是丞相啊,作为百官之首,你得出头啊。

但是此时的匡衡却做起了缩头乌龟。他既不与石显同流合污,也不提出反对意见,任凭石显在那闹腾。即使石显找茬弄死了他曾经的恩师太子太傅萧望之,匡衡也是无动于衷。权当啥事也没发生。

于是,匡衡的口碑一落千丈。

其实,当我们了解了匡衡的发家史,就理解了他这样一种行为。

小时候穷苦的生活,在他心理上烙下了深深的印痕。即使他现在位极人臣,那种来自心底深处深深的不安全感也在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他太害怕失去这一切了。

因为他自己知道,自己本没有什么天大的本事,只不过靠着《诗经》对至高无上的皇帝投其所好,从而得到了这一切。这一切,本就是像儿时读书的那一束光一样,是自己偷来的。

偷来的东西,太容易失去。因为它本就不是通过自己努力换来的。

公元前 33年,汉元帝去世。

匡衡身后的那一座大山,崩塌了。

汉成帝继位后,一改元帝的做法,他不喜欢《诗经》。匡衡在太子身边几十年的熏陶,宣告失败。

这就像是父母给你报的兴趣班,即使你不喜欢,但是慑于父母的淫威,你也要硬着头皮学完。但是反抗的种子已经种下,只等着生根发芽。

匡衡急了,作为投机者,他太懂的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了。

既然新皇帝不喜欢自己,那么他肯定更加不喜欢宦官石显,只要自己帮新皇帝扳倒石显,收回新皇帝手中的权力,那么新皇帝肯定会感激自己,看在自己立了这么一大功的面子上,皇帝肯定会网开一面,即使不喜欢自己,也一定不会亏待了自己吧,毕竟是师生一场。

说干就干。匡衡绞尽脑汁,搜罗了石显的几大罪状,正式上书弹劾石显。

汉成帝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假意给石显升官,趁着石显麻痹的时候,借着匡衡的东风,把石显赶回了老家,石显在途中抑郁而死。

现在该轮到匡衡了。

于是弹劾匡衡的奏章雪花一般飞到了汉成帝的桌子上。想当年,石显为非作歹,你匡衡作为当朝丞相竟然无动于衷,任凭石显玩命折腾,你还是人吗?你这种人毫无节操,就该和石显一起回老家养老!

但是汉成帝一看,这一群文武百官光顾着骂人了,关键性的能把匡衡赶下台的证据那是一项也没有,暂且留着他吧,不然又有人骂我不讲感情,汉元帝这才走了几天,就开始搞人走茶凉这一套了。

没过多久,就有热心群众提供了匡衡为非作歹的关键信息:匡衡被封为安乐侯,受赐田产应为三十一万亩。但是贪得无厌的小人匡衡利用职务之便,大搞暗箱操作,把自己的封地擅自扩大了四万亩,致使国家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他简直不是人!

在成帝的授意下,大汉纪委监委迅速出动,连夜成立了专案组对匡衡私占土地的违法事实进行彻查,最终查明群众举报属实。

隐藏在大汉朝廷几十年,看起来浓眉大眼的匡衡竟然是一只贪得无厌的大老虎,举国震惊。

于是,汉成帝从轻发落,念及旧日师徒情分,把匡衡免职赶回了老家。

兜兜转转几十年,努力了一辈子的匡衡最终还是回老家做起了农民。几年后,“一代大儒”、曾经的千万网红大V、元帝的爱豆匡衡在老家孤独地死去。

回顾匡衡的一生,我们感慨万千。曾经的那个励志少年,时至今日仍是许多小学生心中的偶像。几千年来,我们不断重复讲述着那个“凿壁偷光”的故事,却从来没有怀疑过它的真实性。因为那样的刻苦精神深刻地感动了我们,激励着我们去奋斗,去追梦。

或许,在匡衡生命的弥留之际,回望自己的过去,他也曾老泪纵横。

那一束光从来就没有消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