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楚地护墓人
12月13日
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通讯员 周栎 杨婕
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丙全
通讯员 刘秋娥 肖敏
历史文化是荆州古城的灵魂,2022年7月22日,游人在荆州博物馆欣赏精美的文物展品。
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20位楚王在此定都411年,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岭山、马山和雨台山三大古墓群,分布着1412座东周、秦汉等时期大型古墓葬,无封土堆古墓不计其数。荆州也因此常年被盗墓分子觊觎,古墓保护工作承受巨大压力。
11月21日,护墓员们在巡视荆州八岭山林场的明辽简王朱植墓内部。
荆州古城西北约20公里处,占地近万亩的八岭山林场层峦叠翠。这里是八岭山古墓群的核心区,地下沉睡着近500座古墓。
11月21日清晨,72岁的护墓员王方哲从锅里拣了几个红薯,又装满一大壶水,提着塑料袋便开始了一天的巡山工作。
11月21日,荆州八岭山林场护墓员巡山中。
王方哲从小在林场长大,1989年加入护林队,既巡山,也护墓,后来护林队改为护墓队,“白天两遍看,晚上一遍转。”30多年来,他跑遍林场每个角落,成了古墓群的“活地图”。
“饿了就吃自带的干粮,差不多每月都要磨破一双鞋。”山路陡峭崎岖,王方哲边走边翻查杂草,一点蛛丝马迹都不肯放过。
王方哲阻止的盗墓案件不计其数,自己也多次身陷险境。
11月21日,早上出发,带上点红薯,以出门进山就是一天,王方哲家中随处可见这样走破的解放鞋。
2003年的一个夏天,4名盗墓分子正在蚂蚁山头用洛阳铲打探。“抓盗墓贼!”王方哲厉声喝止,对方慌乱逃散并向他连开两枪,幸好没有打中。
也有盗墓分子提着一大袋现金找到他:“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钱你几辈子都花不完。”他回绝说:“除非我死了,否则你别想干坏事!”
家里人担心,劝他换个工作,他却说:“树砍了还能再长,墓挖了就没有了。我是八岭山人,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一点都不能丢!”他告诉妻子,如果24小时没回家,就赶紧报警。
11月21日,残阳如血,护墓员日行走10余小时,在密林丛中仔细查看墓冢周边环境是否有变化。
2017年,因年龄问题,王方哲卸下护墓队长的担子,但随后这6年却一如既往每天巡山。
这天下午,在冯家冢古墓,王方哲结束白天巡查后,通过墓区音视频对讲系统,向后方的监控中心报了平安。
11月21日,在八岭山古墓群,每座古墓旁边都有一根电线杆,上面架设置了视频探头,安装了音视频对讲机,护墓员可通过该系统与监控中心取得联系。
八岭山林场副场长梅应财说,2016年,林场利用3790万元国家资金建设监控系统,在主要路口和墓区安装了40个视频监控、415个地波装置,监控中心能实时查看古墓群周边情况。车辆经过、耕地带来的震动,都会触发地波探测仪,引发报警。
“有了科技助力后,盗墓案件持续下降,2017年以来零发案。”荆州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王江华说。
11月21日,护墓员王方哲在密林深处检查音视频与监控系统的设备是否完好。
科技装置提升了监控效率,但人防依然是古墓保护的重要手段。全区共设置42处哨所,聘请了22支护墓队、200多名护墓员。护墓员每天巡山10多个小时,经常持续到次日凌晨。每年除夕夜,荆州区主要领导都要带队巡墓,慰问护墓员,这一传统已保持26年。
7月12日,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专家在查看抢救性保护的文物。
眼下,八岭山古墓群安防工程二期、马山古墓群安防工程等项目正加速建设。项目完工后,八岭山林场古墓监控系统将实现全覆盖,并和马山、川店监控中心整合为新的大数据中心,大大提升保护能力。
在荆州古城西北约20千米,群山环抱的八岭山林场内,古墓葬密集,现封土堆尚存特大型、大型及中型古墓540座。11月21日,夕阳下,八岭山古墓群被阳光染成了一道美丽的弧线。
攻坚绝壁天路
12月21日
图/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蔡俊
通讯员 张宝训
12月18日,鸟瞰雪后的见天村鸡公岭“天路”。
12月16日,利川市柏杨坝镇见天村寒风凛冽,海拔1900米的鸡公岭银装素裹。80多名村民排成长龙,每人扛着50斤重的修路物资,沿崎岖山路,从半山腰向上挺进。
12月16日,见天村80多名村民每人扛着50斤重的修路物资,行走在鸡公岭崎岖山路上。
当天,见天村至恩施大峡谷风景区管理中心前山村联通公路迎来第7次爆破。
见天村党支部书记孙国富介绍,由于爆破点地势陡峭险峻,工程车无法抵达,器材和物资只能靠肩挑背扛。
风雪中,绝壁上,一条不断向山顶延伸的天路,见证着见天村人的渴望和决心。
12月11日,见天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应轩(右一)与施工人员抬着机械设备上鸡公岭。
见天村和前山村咫尺之遥,但一座大山横亘其间,村民往来需要花1个多小时,翻越高差近500米的鸡公岭。开车则需绕行75公里山路,耗时近3个小时。
村里原生态峡谷、瀑布、古生物礁等优质旅游资源丰富,但藏在深山人未识。
12月10日,见天村党支部书记孙国富在转运柴油时,远眺前方正在施工的鸡公岭“天路”。
“山那边,一个烤玉米能卖到5元,我们这边1元都没人要。”孙国富说,前山村紧邻恩施大峡谷和鹿院坪景区,村民早早吃上了“旅游饭”。
恩施州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打通这条路,可以串联恩施大峡谷—腾龙洞地质公园内的主要区域及绝大部分地质遗迹保护点,还可以方便重庆奉节、云阳等地游客到利川游玩。
12月16日,见天村村民在泥泞的山路上踏雪送修路物资。
“打通这条路是见天村几代人的梦想,我希望这个梦想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实现。”孙国富与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应轩商量决定,两人带头各捐资2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在浙江做生意的党员李玉富也积极响应,出资20万元。但60万元远远不够,3人先后赴浙江和江苏等地,争取到在外创业的村民李玉辉、朱建林和陈尚锋3人支持,每人分别捐款20万元。
2022年7月6日,“绝壁天路”正式动工。
12月9日,见天村鸡公岭山顶上,挖掘机师傅在绝壁上施工。
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公路,难度超乎想象。开工仅3天,掘进到180米处,便碰上坚硬的页岩和墨玉石,挖掘机一天要用坏3根钎杆,修路成本比预期增加5倍以上。
2022年9月,第3次爆破时,前期筹集的120万元已全部花光。
12月10日,见天村党支部书记孙国富(左一)、副书记张应轩(右一)在转运柴油。
“决不能半途而废,辜负老百姓的期待,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要修!”孙国富、张应轩和4位村民又先后3次捐款152万元。
为解燃眉之急,孙国富不得不找朋友临时借钱,张应轩捐出儿子装修婚房的钱。
村“两委”商议决定,即便缺钱,也不让其他村民捐款,让大家把钱用来以后发展产业。
12月18日下午,下了几天雪的鸡公岭云开雾散,大伙干活的间隙,用手机录下美丽的雪景。
鸡公岭山势陡峭险峻,外地挖掘机师傅纷纷打退堂鼓。本地师傅王维举、王维尧等挺身而出,每天带上午饭,起早贪黑赶工期;张应轩的妻子周诗杰则负责工地上数十名工人的伙食,一年多以来,无偿奉献了自己养殖的10多头生猪;23岁的孙发胜在柬埔寨工作,趁着休年假回到村里,买了手套和水等物资,和村民一起上山;80岁老党员雷文魁年岁已高,无法投工,硬是将200元钱塞到孙国富手中,说要尽一份心意……
12月16日,在见天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应轩的毛坯房里,妇女们在给“凿天路”的村民准备午餐。
自开工以来,见天村全村村民义务投工投劳3000余人次,节省工钱等各种费用120多万元。
12月11日,在鸡公岭“云端”上修“天路”的村民。
“省州市各级有关部门给予我们很大的支持,我们争取在春节前后贯通路基,明年夏天旅游旺季来临前完成路面硬化。”孙国富说。
12月16日,在鸡公岭修“天路”现场,前来做义工的见天村村民烤火取暖。
让荆楚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12月22日
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徐敏
新时代,荆楚大地文旅融合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大踏步”走进校园。
10月6日,在竹山县上庸镇圣水湖面上,游客正在观赏“独竹漂”表演。为丰富游览内容,景区首次将非遗项目“独竹漂”引进圣水湖,表演者乘一根竹竿,行于湖面,并在竹竿上进行表演。(视界网 章磊 摄)
带有浓厚民族、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景区,推出了一批有“卖点”和“亮点”的文化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同时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活化非遗传承,推动湖北文旅高质量发展。
4月21日,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承基地,86岁的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胜伟正在示范制茶。64年时间里,他培养了1000余名茶叶专业学生,退休后为全州农民创业培训2万余人次,手把手带的学生超过3000人。(视界网 梅珂 摄)
戏曲、皮影、剪纸、书法、刺绣等丰富着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舞龙舞狮、武术、土家摆手舞等强健着孩子们的身体。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
11月20日,竹山县麻家渡镇杮树坪小学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剪纸创作。2014年起,这所小学把“传承剪纸非遗、弘扬本土文化”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抓手,把剪纸技艺传承与挖掘本土文化有机结合,创作出数万幅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平面剪纸作品和立体文创工艺贴饰作品。 (视界网 石濡华 摄)
传统文化紧跟时代步伐,用人们喜欢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让文化自信扎根心灵。汉服常态化,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密码”;戏曲、皮影戏等融合现代元素,推出了反映时代变化的剧本,用老艺术演绎新生活,收获一批“铁杆粉丝”;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加大国内国际文化交流,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从中汲取“新”的认同力量。
5月9日,传承人在秭归县屈原故里非遗小巷刺绣工坊绘制三闾刺绣产品。据悉,当地通过“非遗项目+传承人+公司+工坊+农户”的模式,把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转化为农民致富产业优势,有效实现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视界网 王罡 成为 摄)
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新时代文化引领时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中焕发新光彩。
6月25日,大悟县东新高腔皮影剧团表演传统戏《薛仁贵征东》。大悟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腔皮影戏,其唱腔既有北方戏曲的粗犷豪放之情,又有大悟本地山歌的广阔昂扬之势。 (视界网 朱春香 摄)
8月25日,民族歌舞秀《西兰卡普》在恩施州大剧院公演。《西兰卡普》以土家族文化为背景,以全新的艺术语言和土家服饰流变的视觉盛宴,讲述历经千年的“西兰”和“卡普”两个土家族青年浪漫的爱情故事,如今已成为恩施州文化和旅游的一张新名片。(视界网 文林 摄)
11月11日,来凤县举办第三届土家摆手舞文化节,吸引来自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等省市的千余名摆手舞爱好者参加展演、巡游等活动,向市民和游客展示土家非遗摆手舞的独特魅力。 (视界网 宋文 摄)
同行——致敬奉献的青春
12月26日
图/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这是一个关于爱的传递与传承的故事。
2023年12月9日,中建三局“女童保护”志愿服务团队志愿者在光谷人民医院工地外陪伴留守儿童。成立6年来,他们信守“工地建到哪儿,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儿”的承诺,为200余名留守儿童播种大学梦。
20年来,从一个叫徐本禹的大学生走进贵州大山默默支教,到华中农业大学的薪火相传,再到一批又一批“本禹们”的接续奉献,“立己达人”的接力棒,传递一棒又一棒;“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志愿情,传承一载又一载。荆楚大地,越来越多的人同行在志愿之路上。
这也是一个关于青春与奉献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们,有的带着让山里孩子看到山外世界的期待,从城里来到大山深处;有的只为努力带给孩子们一点微光,就义无反顾地成为数十名孩子的“爱心妈妈”;有的只是想尽自己所能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于是在志愿之路上走了很多年。
2022年7月12日,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志愿者路畅(前)等在贵州大山家访。20年弹指一挥间,该校210名年轻人先后接过徐本禹支教的火把,用青春和生命照亮大山的希望。
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真、善、美,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辉和生命的意义,更懂得了爱的真谛。
2013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肯定他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勉励他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3年12月8日,位于十堰的湖北医药学院彩虹灾害医学救援志愿服务队队员开展日常救护训练。成立13年来,该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0余次,被誉为“天边最绚烂的一道彩虹”。
2018年6月27日,西藏山南琼结中学,湖北文理学院格桑花支教团志愿者给学生上科学课。该团队组建9年来,已有15批共78人次大学生自愿参与爱心支教,该校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
2014年,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省志愿者协会启动 “本禹志愿服务队”创建工作,引导广大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学习榜样、争当先锋,团结带领更多青年弘扬志愿精神,奉献社会、服务人民。
又一个十年过去了,本禹和“本禹们”胸怀理想、脚踏实地,用青春与汗水播种希望,收获成长。正是因为他们,志愿微光才会发出如此耀眼的时代光芒。
2015年3月11日,贵州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为民小学的孩子们和康胜美老师一起上山找手机信号学习。康胜美是徐本禹教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在校时加入本禹志愿服务队,毕业后回到为民小学义务支教。
这么多年,无论工作岗位怎样更换,“志愿者”是他们始终不变的称谓。在他们心中,“希望就像根火柴,能点燃千千万万人的爱心”。 他们心怀大爱,“愿做一滴水,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愿毫不保留地反射给别人。”
聚沙成塔,滴水成河。他们的言行,悄悄感动着身边人,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武汉世界军运会、北京冬奥会、抗击新冠疫情、抗震救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处处都有他们勇毅前行的身影,他们把青春奋斗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他们的热血青春始终在艰苦磨炼中燃烧、绽放。
2023年12月13日,71岁的志愿者文昌植老人(左一)在武汉地铁1号线循礼门站帮助旅客抬行李。他所在的武汉地铁文明志愿者服务总队经过10余年发展,志愿者规模已超过7万人。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从校园到社会,志愿者们始终不忘初心,在不同岗位上创新志愿服务方式。
微光照亮微光,这个世界就有了希望。从徐本禹当初一个人,到一所高校,再到全省“本禹志愿服务队”,这是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的旅程。如今,“本禹志愿服务队”创建机制不断完善,已累计培育、命名401支省级“本禹志愿服务队”,服务涵盖关爱少年儿童、助老助残、乡村振兴、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带动全省500余万青年加入志愿者行列,为湖北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年志愿力量。
2023年12月12日,徐本禹与志愿者们在一起交流志愿服务心得体会。
“青年志愿者当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十年过去,总书记的鼓励与期望依然在耳畔回响,依然是那么温暖。
遥望未来,坚信你们依然会迎着阳光,在志愿服务的征途中继续追逐梦想。
点击查看专题 ↓ ↓ ↓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